OpenAI GPT-5 將於今年夏天發布,GPT-6 正在訓練中並準備動用百萬GPU

OpenAI 預計於2025年夏季推出新一代語言模型 GPT-5,這款新模型將帶來顛覆性突破,可能令 GPT-4 相形見絀。根據OpenAI創辦人兼執行長山姆·奧特曼(Sam Altman)最新訪談顯示,GPT-5 的發佈時間已十分接近。

GPT-5 不僅是一個單一模型,而是由多個模型組成的系統,其中包含所謂的「路由器(router)」功能,可在推理模型、非推理模型和工具使用模型之間切換,實現更高效率與精確度。此技術背後的理念是讓語言模型能自動選擇最適合的模型處理特定任務。

據悉,GPT-5 的內部測試版本已於2025年7月進入生物基準測試階段,顯示模型已具備相當成熟的能力。此外,OpenAI 早前提交的開源代碼中亦出現了 GPT-5-reasoning-alpha 等字樣,進一步證實此一進展。

在計算資源方面,OpenAI 表示,到今年年底,將增設超過100萬塊 GPU,以支援新模型的訓練及部署,顯示出對提升計算能力的高度重視。

GPT-5 將引領新時代,模型切換成主流

GPT-5 的推出被視為一次全新進化,部分專家認為它更像是「路由器」裝置,將多個模型統整為一個系統。這種結構有助於提高可靠性和專業化,保證在不同情境下均能做出最佳表現。

OpenAI 的產品市場策略也有望因 GPT-5 的獨特架構而調整。例如,利用強大的工具介面和RL(強化學習)技術提升模型性能,實現更智能的自我優化。

有評論指出,以往每次重大模型發布如 GPT-3 或 GPT-4 都曾帶來行業震動,GPT-5 也被期待成為下一個重要里程碑。但亦有人提醒,期望值不宜過高,因為實際性能提升可能更多體現在系統整合與應用層面,而非單一模型能力的爆炸式增長。

GPT-6 培訓進行中,百萬級 GPU 支援打造下一代AI

除了 GPT-5,OpenAI 也已開始 GPT-6 的訓練工作。GPT-6 採用多模態架構,參數量可能達到數千億甚至萬億級,訓練資料規模達到萬兆級 token,預計依靠分佈式的超大量 GPU 群集來支援。

資料顯示,OpenAI 已在2025年初佈署數以百計的高端 NVIDIA H100 GPU,並計劃後續擴展至百萬級,確保訓練的順利與效率。GPT-6,有望實現類似通用人工智能(AGI)階段的重大躍進,讓AI更智能、更自主。

OpenAI 內部人士透露,GPT-6將具備超強推理能力與跨工具整合能力,模糊與人類專家的界線,為未來企業應用、科研突破提供強大動力。

組織內部人員拒絕高薪離職潮,OpenAI 面臨核心人才挑戰

近期外媒報道指,OpenAI內部至少十名主要員工拒絕了高達3億美元的加薪邀請,其中包括首席研究員馬克·陳(Mark Chen)和博弈論專家諾亞姆·布朗(Noam Brown)等關鍵人物。這反映出人工智能領域人才競爭激烈且充滿挑戰。

同時這些骨幹成員對OpenAI未來技術和產品路線有自己的期望與意見,顯示公司在調整研發策略及文化方面仍需努力。

OpenAI 展望未來:打造工具驅動智能,實現高效互動

OpenAI 強調未來幾年內,新一代模型將不僅局限於文本生成,還將實現跨多種工具和系統的協同工作,通過精細化的「推理路線」實現更快速且高質量的答案輸出。

透過自主學習與穩定性的提升,未來的 GPT 系列將成為企業不可或缺的智能助手,既能協助芯片設計、生物科技研究,也能幫助開發多領域專業應用方案。

隨著模型能力與硬件資源的突破,人工智能的應用將進一步擴展至更多日常生活與工業環節,推進智慧經濟與數字轉型。

參考資料:OpenAI官方發布資訊、Sam Altman公開訪談、外媒報告(TechRadar、Tom’s Guide、Medium)、GPU訓練技術分析文章

市場重要性與影響評估: 高影響 — OpenAI宣布將於2025年夏季發布新一代語言模型GPT-5,並已啟動GPT-6的訓練,涉及超過十萬塊GPU的龐大計算資源,這代表人工智能技術的重大進展與計算能力的飛躍。
影響範圍: 全球 — OpenAI作為全球領先的AI研發企業,其新一代模型的發布及技術進步將影響全球科技、生產力工具、金融服務、製造業等多個行業。
影響時長: 長期(12個月以上) — GPT-5及GPT-6的技術突破將推動AI應用普及與智能化升級,形成結構性趨勢,改變企業運作和產業生態。
市場敏感度: 部分已反映,但整體仍被低估 — 雖然市場已關注AI技術快速發展,但OpenAI巨量GPU投入和模型架構的根本性變革,尤其GPT-5引入多模型統一架構及自動選擇最適模型處理任務的創新,尚未完全被市場充分評價。

投資策略:

  • 短線(0-3個月):關注人工智能相關硬件供應鏈,尤其NVIDIA(NVDA)H100 GPU需求增長帶動的供應鏈公司,利用GPU需求爆發帶來的股價波動機會。
  • 中線(3-12個月):投資於人工智能軟件與平台龍頭,如微軟(MSFT)和Alphabet(GOOGL),因其與OpenAI及類似AI研發企業的合作緊密,將受益於AI技術商業化加速。
  • 長線(12個月以上):配置人工智能生態系統相關ETF,如Global X Robotics &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ETF(BOTZ.US)和ARK Autonomous Technology & Robotics ETF(ARKQ.US),捕捉AI技術革新帶來的結構性成長。

風險:

  • AI技術安全與監管風險:OpenAI強調安全測試與倫理準備,若未能妥善控制風險,可能引發監管收緊,影響技術推廣和商業化進程。
  • 人才流失與內部挑戰:OpenAI近期高薪邀請遭拒,核心人才流失風險可能影響研發進度與創新能力。
  • 市場競爭加劇:其他大型科技公司(如Google DeepMind、Meta)同時加大AI投入,市場競爭激烈,可能稀釋OpenAI的市場份額與技術領先優勢。

其他觀點:

  • 部分分析師認為,GPT-5的技術整合雖具突破性,但短期內可能更多是系統整合與效率提升,非爆炸式性能提升,需觀察實際應用落地情況。
  • OpenAI的商業模式與資金來源(如軟銀、微軟等)將是其持續研發與市場擴張的重要保障,投資者應關注其財務健康與資金運用效率。
風險提示及免責聲明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不構成任何個人投資建議,亦未考慮到個別用戶特殊的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用戶應考慮本文中的任何意見、觀點或結論是否符合其特定情況。據此投資,責任自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