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股市走勢強勁,上證綜指接近3600點,部分投資者開始質疑股市的上升趨勢,認為市場脫離基本面,對此主要有兩點質疑:一是政策市;二是交易資金脫離基本面炒作。
有觀點指出,投資者開始依賴各類經濟數據,尤其是房地產數據與餐飲收入數據作為股市判斷依據。
1. 二手房數據
近期北京二手房成交數據顯示,成交波動明顯,市場供需仍在調整階段。
2. 餐飲收入數據
餐飲行業收入反映消費端回暖情況,對整體經濟復甦有一定指標性意義。
然而,一些投資者表現出「眾人皆醉我獨醒」的心態,認為股市脫離基本面是不可持續的現象。
事實上,中國股市的反覆主要受跨境資金流動影響。當更多企業願意結匯或通過北向通道匯入資金,股市走高;反之,驟降。
從圖表來看,海外資金通過結匯或北向通道回流到內地,直接推動股市上升。只是我們尚無法全面觀察內需端的改善,只有在資金回流累積到一定程度後,才能顯著看到消費端的變化。
簡言之,海外資金回流是消費改善的根本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滬深300指數的波動,能夠直接捕捉到海外資金回流的系統性過程——系統內存款增加,消費改善是落後的結果,因此用消費數據直接解讀股市波動往往會出現因果倒置。
此因果倒置現象非常普遍,有人看到樓市數據不好,就認為股市也不會好,這正是長篇大論中的思維誤區。
假設一位國內投資者觀察到復甦跡象後,是先通過結匯購房,還是通過北向通道購買股票呢?顯而易見,是先通過北向通道買股票(但樓市實際上沒有北向通道)。
需要明白的是,北向通道的試錯成本極低,雙向成本不會超過1%。但是通過數字貨幣等灰色渠道進出口,試錯成本很高,雙向成本差距近10%,並伴隨高法律風險。
所以在消費復甦初期,海外返流的資金優先通過北向通道買入股票,發現回流時機過早後,隨即撤出;如果買了房子,如何撤離?先不談房子巨額交易成本約10%的通道費,它能否承受得住?
因此,在跨境資金流動框架下,房價往往遠遜於股價漲幅。我國是資本項目管制的國家,北向雙向通道費低於1%,但灰色途徑雙向通道費接近10%。同理是權益資產,同理是回流試錯,低成本優先入市意味著股市對風險偏好的反映更為迅速。
那麼海外資金回流何時買房?實際上,這波回流資金並非直接推高樓價,而是依賴內部資金重新撬動樓價。何時內部資金願意買房?必須等待市場動物精神真實回升,且需要大量海量資金流入房地產市場支撐。
目前滬深300 ETF股息率約2.83%,300萬資金投入滬深300 ETF,在二級市場流動性甚佳,手續費預計在數千元,但北京二手房租售比約1.6%左右,300萬二手房在二級市場出售周期較長,手續費也不低,是幾萬元資金成本支出。因此,在當前階段,內部資金更願意持有滬深300 ETF,而非北京二手房產。
除非滬深300 ETF股息率低於2%以下(例如2%是個槓桿數據,投資者也可自行調整),否則風險偏好將大幅提高,市場再度感受到資金流動帶來的風險。
因此,一些不理性的投資者願意棄高收益ETF去追逐北京二手房,股市與樓市呈現相反的結果。
股市不是樓市的附庸或晴雨表,恰恰相反,樓市才是股市的結果。只有當股市回升足以逆轉大眾風險偏好,樓市才會企穩並重新向上。
以滬深300 ETF股息率作為市場風向標:當其降至約2%時,上證綜指約在5100點;如果把股市當作樓市的附屬,那麼股市必然漲至5000點以上,投資者才能真正感受到股市不是無序波動,而是基本面牛市的到來。
由此可見,不宜天天關注基本面,天天盯著樓市數據,也不應將股市當作經濟晴雨表,這種思維模式存在巨大缺陷。若不從根本上嚴格審視投資邏輯,只會反覆犯因果倒置錯誤,成為笑柄。
在一篇題為《關於2025年中央信市工作會議對A股的影響》文章中,已明確指出股市不再是任何事物的附屬,股市已替代樓市成為剩餘價值實現的終點,成為中國人民財富的蓄水池,吸引海外屬於中國人的資金回流,反映跨境資金淨流入。
既然基本面不再是投資股票的唯一依據,轉而關注基本面債券投資的重要性更加凸顯。
參考資料:
- 虎嗅網文章《為什麼不能參考樓市數據做股票投資?》
- 新浪財經《滬深300指數股息率升至近十年最高》
- 新浪財經《為什麼不能參考樓市數據做股票投資?》
- 北京商報《北京二手房市場進入存量優化調整期》
- 新京報《上半年北京二手住宅成交破1.5萬套,創三年新高》
市場重要性與影響評估: 中國股市近期強勁反彈,受到跨境資金流動影響,尤其是海外資金透過北向通道流入推動股市上升,與房地產市場數據及餐飲收入回暖等經濟指標密切相關。此現象反映股市與樓市間的動態關係,對投資者判斷市場走勢具有中度影響。
影響範圍: 地區性(中國及亞太區)
影響時長: 中線(3-12個月)至長線(12個月以上,結構性趨勢)
市場敏感度: 此跨境資金流動對股市影響已部分反映於市場,但內需端消費回暖與資金流入的結合尚未完全被市場充分估價,存在一定低估可能。投資策略:
- 中線:關注滬深300指數ETF(如510300)及相關A股藍籌股,因其股息率約2.3%,且近期股息率處於歷史較高水平,適合中期持有以捕捉跨境資金流入帶來的估值修復與收益提升。
- 長線:投資於中國內需相關板塊,尤其是餐飲、消費服務及房地產相關產業,因消費端數據回暖及房地產市場調整預期將支撐經濟基本面,推動股市穩健成長。
- 全球市場方面,可配置亞洲區內資本市場ETF,搭配適度配置香港恒生指數ETF(如2800.HK)以分散風險並享受中國經濟復甦紅利。
風險:
- 跨境資金流動受政策調控影響較大,若未來北向通道政策收緊,可能導致資金流入減緩,影響股市上升動力。
- 房地產市場結構性調整仍存不確定性,若樓市回暖不及預期,將影響消費信心及相關產業表現,進而拖累股市。
- 全球宏觀經濟不穩定因素(如美聯儲利率政策變化、地緣政治風險)可能引發資金外流,增加市場波動性。
其他觀點:
- 部分投資者對中國股市與樓市脫鉤持懷疑態度,認為股市波動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跨境資金流動的短期行為,需警惕資金流動帶來的市場非理性波動。
- 專家指出,股市已成為中國居民財富儲蓄的重要池塘,長期資金流入有助於提升市場質量與穩定性,但需關注估值合理性與風險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