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代表赤澤良聖於美日貿易協議中透露,涉及5500億美元的投資框架中,實際以投資形式投放資金僅佔約1%至2%,其餘資金大部分將以貸款及貸款擔保提供。
根據協議內容,美國將對包括汽車在內的日本商品徵收15%關稅,此稅率低於之前特朗普政府所要求的25%。作為交換,日本承諾設立規模高達5500億美元的基金,其中投資方向將由美方主導。
美國商務部長勞特尼克表示,該基金的資金組成將包含「股權、貸款和貸款擔保」,投資方以美國為主導,美國將獲得約90%的投資收益。這項協議的資金主要投向美國的戰略產業基礎復興,包括能源基礎設施與生產、半導體及關鍵礦產的開採加工、醫藥及醫療產品的生產,以及商業和國防造船等領域。
然而,日本方面對此解讀有所不同。赤澤良聖於接受採訪時澄清指出,在這5500億美元基金中,真正的投資比例僅佔1%至2%,其餘的資金將以貸款形式提供。而在投資收益配比方面,美日將按90比10分配,非日本原先提出的50比50。
赤澤強調,該基金並非將5500億美元資金以現金形式直接輸送到美國,而是通過不同金融工具組合實現。對於貸款部分,日本只收取利息,若無違約則不涉及額外費用。
他又承認,儘管放棄了最初提出的50:50分配比例,但日本的損失「最多只有數百億日元」。而通過該協議中降低的關稅稅率,日本預計將節省約1兆日圓(約680億美元)。
執行細節待明確
日美協議的具體實施細節仍不明朗,包括新關稅稅率的生效時間與新投資工具的啟動日期。目前雙方尚未簽署協議文件,僅有白廟發布的說明書。
赤澤希望在特朗普任期內完成部署5500億美元資金,該說明透露出執行策略的考量:
若需制定聯合文件,美方可能要求 “文件制定後再降低關稅” 。
為避免浪費時間,我方將要求他們盡快發布行政命令降低關稅,不論文件形式如何。
投資項目的受益範圍不限於日美兩國企業。赤澤舉例稱,美國一家具備半導體產業背景的台灣公司(台積電)亦可能獲得支持。
日本方面指定日本國際協力銀行(JBIC)及日本貿易保險(NEXI)為主導項目融資的政府支持機構。數據顯示,截至3月財年,JBIC有77%資產為貸款,6.6%為貸款擔保。
特朗普政府此前將日美協議視作其餘國家的潛在「模型」。上周,美國與歐盟達成協議,歐盟大部分出口商品將面臨15%關稅,而歐盟承諾向美國投資6000億美元。但對於藥品及鋼鋁關稅等核心細節,美歐雙方看法不一。
赤澤表示,希望在日美雙方協議明確前,避免文件過於細化。日本將透過JBIC與NEXI等機構向涉及日美合作的出口企業提供貸款及貸款擔保。
赤澤告訴NHK,該投資計劃中,股權投資佔比僅1%至2%,大部分資金以貸款方式提供,此做法可讓日本避免承擔過大財務風險。
參考資料: NHK報導、日本官方聲明、全球主流財經媒體分析
市場重要性與影響評估: 高影響 — 美國與日本達成涉及5500億美元投資架構的貿易協議,涵蓋關稅調整及大規模資金投入,涉及雙方戰略產業,對雙邊及全球市場具深遠影響。
影響範圍: 全球 — 涉及美國與日本兩大經濟體,並影響供應鏈及相關產業的全球市場。
影響時長: 中長期 — 3至12個月內推動資金落地及政策實施,長期(12個月以上)反映在產業結構及雙邊經濟合作深化。
市場敏感度: 部分已反映於市場,但投資資金實際流向及政策細節仍未完全明朗,存在低估風險。
投資策略:
- 中線(3-12個月):聚焦美國戰略產業相關股票及ETF,如能源基建(XLE)、半導體(SOXX)、醫療健康(XLV)及國防工業(LMT、RTX)等,因協議資金重點支持這些領域。
- 長線(12個月以上):關注日本出口及製造業龍頭企業,尤其與美國合作密切的半導體設備及汽車零部件供應商,如東京電子(8035.T)、台積電(2330.TW,因美國半導體政策影響)及豐田(7203.T),受惠於關稅降低及投資加碼。
- 短線(0-3個月):留意雙邊貿易政策細節公布及相關企業財報,捕捉政策落地前的市場波動機會。
風險:
- 協議執行細節尚未明朗,特別是資金實際投向與時間表可能延遲,影響預期收益實現。
- 美日雙方對關稅及投資比例理解有分歧,可能引發後續談判摩擦,增加政策不確定性。
- 全球宏觀經濟波動及地緣政治風險可能干擾投資計劃落實及市場反應。
其他觀點:
- 部分分析師認為,該協議為美日深化戰略合作的範例,未來或成為多邊貿易談判模板,對全球供應鏈重構有指標意義。
- 亦有觀點指出,協議中貸款與擔保占大部分,實際直接投資比例低,短期內對市場推動力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