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部:2025年上半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微降 支出持續增長 交易印花稅收入大幅上升

2025年上半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為11,5566億元,同比微降0.3%,其中稅收收入為9,2915億元,同比下降1.2%;非稅收入增長3.7%。

財政支出方面,上半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為14,1271億元,同比增長3.4%。按中央和地方劃分,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本級支出為1,9914億元,同比增長9%;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為12,1357億元,同比增長2.6%。

主要稅收收入項目包括:國內增值稅36,393億元,同比增長2.8%;國內消費稅8,980億元,增長1.7%;企業所得稅24,910億元,下降1.9%;個人所得稅7,945億元,增長8%;進口貨物增值稅及消費稅8,729億元,下降6.1%;關稅1,094億元,下降7.7%;出口退稅12,702億元,增長11.6%;城市維護建設稅2,629億元,增長2.7%;車輛購置稅1,014億元,下降19.1%;印花稅1,953億元,增長19.7%,其中證券交易印花稅達785億元,增長54.1%;資源稅1,438億元,下降2.4%;契稅2,368億元,下降14.8%;房產稅2,618億元,增長12%;城鎮土地使用稅1,372億元,增長5.8%;土地增值稅2,535億元,下降17.6%;耕地佔用稅860億元,增長2.4%;環境保護稅141億元,增長16.4%;車船稅、船舶噸稅、煙葉稅等其他稅收則合計約638億元,增長0.7%。

一般公共預算支出重點領域表現強勁:教育支出2,1483億元,增長5.9%;科學技術支出4,790億元,增長9.1%;文化旅遊體育與傳媒支出1,738億元,增長5%;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2,4504億元,增長9.2%;突出生技與健康支出1,1004億元,增長4.3%;節能環保支出2,556億元,增長5.9%;城鄉社區支出1,0036億元,下降4.2%;農林水支出1,0626億元,下降7.8%;交通運輸支出5,620億元,下降3.1%;債務付息支出6,689億元,增長6.1%。

政府性基金預算方面,2025年上半年收入1,9442億元,同比下降2.4%。中央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2,173億元,增長4.8%;地方政府性基金本級收入1,7269億元,下降3.2%,其中國有土地使用出讓收入1,4271億元,下降6.5%。

政府性基金支出4,6273億元,同比大增30%。其中中央政府性基金本級支出6,308億元,同比增長620%;地方政府性基金支出3,9965億元,增長15.1%,其中國有土地使用出讓收入相關支出2,0601億元,下降6.4%。

整體看,2025年上半年中國財政收入結構呈現穩中有調,稅收保持分化,交易印花稅收入顯著增長,財政支出重點領域資金保障力度加大,尤其是社會保障、科研和教育領域支出均有較快增長。地方政府性基金收入有所下降,支出則持續擴張,反映一定依賴土地出讓收入調節財政運行的特徵。

參考資料: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官方發布、新华网報道、國家財政部門統計數據

市場重要性與影響評估: 高影響 — 涉及中國2025年上半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微降、支出持續增長,財政政策調整及稅收結構變化,對宏觀經濟及相關行業有顯著影響。
影響範圍: 地區性(中國大陸)
影響時長: 中線(3-12個月)至長線(12個月以上,結構性趨勢)
市場敏感度: 部分因素已反映於市場,但稅收結構調整及政府支出重點領域增長力度可能被低估。

投資策略:

  • 中線:關注中國公共財政支出重點領域,如教育(教育ETF)、科技研發(科技股如華為概念股、芯片設計公司)、社會保障及醫療健康(醫療保健ETF、醫療服務公司)等,因政府支出增長顯著,相關板塊有望受益。
  • 中線:交易印花稅收入大幅上升,證券交易活躍,利好金融市場及券商相關股票(如中信證券601066.SS、海通證券600837.SS),可考慮短中線布局。
  • 長線:政府持續擴大環保、節能及城市維護建設支出,相關基建及環保產業鏈(如新能源、環保設備製造商)具備結構性增長機會。
  • 長線:地方政府性基金支出持續擴張,尤其土地出讓收入調整,關注房地產開發商及相關基建企業(如中國海外發展0688.HK)風險與機會並存,需謹慎選擇。

風險:

  • 稅收收入整體微降,尤其企業所得稅和消費稅下降,反映經濟增長壓力,可能限制政府財政擴張空間。
  • 地方政府性基金收入下降,可能影響地方基建投資節奏,對房地產及相關產業鏈構成壓力。
  • 全球及中國宏觀經濟不確定性仍存,出口退稅及貿易環境變化可能影響財政收入和經濟增長。

其他觀點:

  • 部分專家認為,政府加大社會保障和教育投入,有助於提升中長期消費潛力及經濟結構優化,利好內需相關行業。
  • 另有觀點指出,地方政府財政壓力加大,需關注地方債務風險及其對金融市場的潛在影響。
風險提示及免責聲明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不構成任何個人投資建議,亦未考慮到個別用戶特殊的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用戶應考慮本文中的任何意見、觀點或結論是否符合其特定情況。據此投資,責任自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