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低空經濟」為核心的產業革命正急速升溫。2024年被譽為低空經濟元年,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並定位為「新興成長引擎」。2025年再次成為報告重點,強調安全健康並推動發展。在政策及紅利加持下,低空經濟迎來快速發展的「春天」。
空域正成為新疆域,技術則是解鎖的關鍵。在技術層面,包括5G-A通訊技術、飛行控制系統、新能源動力等核心技術突破推動產業進入新的活力時代。尤其是eVTOL(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研發加速商業化步伐,中國民航局於2025年3月為億航EH216-S載人eVTOL頒發全球首個適航「三證」,標誌著中國低空飛行正式開啟「載人時代」。
目前國內已擁有超過8.24萬家低空經濟相關企業,2025年第一季度註冊企業達5934家,同比增長224%。同時,低空經濟在資本市場掀起新一輪角逐,頭部企業通過政策紅利和資本加持快速擴張,中小企業也面臨技術成效轉化的挑戰。
低空經濟行業從業者及投資者均感受到曙光。預計2025年中國低空經濟市場規模將達1.5兆人民幣,2035年有望突破3.5兆人民幣。
然而這片期待中的「空中革命」同時面臨現實考驗。從市場研究看,商業化進程並非一蹴而就。
紅利與技術突破:低空經濟的萬億賽道崛起
《有料時間》:2024年低空經濟熱度如何?
行業資深人士謝嶺指出,伴隨傳統基礎設施增速放緩,低空經濟被視為國家力推的新質生產力代表,迎來重要歷史機遇。憑藉無人機技術積累和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優勢,低空經濟正快速成為爆發增長的產業核心驅動力。
關於資金動向,2023年曾遇冷,但年底出現轉折,2024年前兩次央經會將低空經濟列入戰略新興產業,進一步納入政府工作報告,激發一級市場與地方政府熱情,融資環境由寒冬轉為溫春。
低空經濟資金集中於主機設備和產業鏈兩大板塊,2024年行業爆發重點主攻主機端,受場景不明朗影響,主機項目投資風險較大。核心原因是不確定的市場接受度和開發成本高昂。故此,專注產業鏈基礎材料如碳纖維、鋁合金的投資成為焦點,並持續關注eVTOL領域技術演進與應用成熟度。
航空基金關鍵指標聚焦研發是否達市場驗證,商業化前夜雖高調,但試點已啟動。流水線飛機完成研發後,市場依然需要時間消化,推動安全規範與應用場景規劃。
2025年春節期間低空經濟新消息窮盡,譬如有人租用飛機從上海赴杭州只需1小時,引起熱議。這些新聞代表產業正在逐步落地,技術與市場需求持續匹配。
謝嶺總結:「不要做實驗室裡的完美主義者,市場是最終試火場。」其團隊已從中東撒哈拉到非洲草原,用實戰磨礪產品;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的支撐使得這場空中競爭具備超車的底氣。
今日,《有料時間》攜低空經濟企業家及航發基金總經理王俊傑,揭示低空經濟投資邏輯與商業化思考,並記錄中國企業如何在這場「全球大戰」中構築自己的新世紀。
安全認證與營運標準:低空經濟商業化的關鍵門檻
截至2024年7月,國內民用航空局已受理2款型號eVTOL(M1B)適航申請,較首飛成功型M1A動力系統升級,機體結構優化,更輕量化並加強飛行安全;進入試航審定培育階段,計劃逐月向民航管理部門提交研發進展報告。
低空經濟的安全審批重點在於縝密數據評估,堅持以硬核數據評價研發成果是否經得起市場驗證。
謝嶺解釋對「先載貨後載人,先通用後運輸,先隔離再融合」的安全考量,主因在於從降低風險、提升頻次運營到累積運行數據,證明產品安全性能,同時讓公眾與政府建立信心,避免負面事件破壞行業發展。安檢流程可能是緩慢的,但不應關閉市場門戶,必須盡早將產品投放市場。
本質區別在於飛行安全要求更高。
謝嶺指出,低空航空技術基礎尚未成熟,因此eVTOL低空飛行需兼具高度的安全與低成本。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鏈成熟且具跨界技術基礎,支持低空產業健康發展,但仍需通過項目需求牽引供應商,推動產業鏈升級完善。
技術難點:2024年行業發展關鍵挑戰
2024年1月,民航局受理兩款eVTOL適航申請(M1B)進入試航審定階段。M1B相比M1A,動力系統更先進、機體結構優化、輕量化明顯,安全保障提升,性能達世界領先水平。
EASA、FAA均在積極推進相關適航規範的制定。中國民航局正探索適合國情的適航認證模式,以便加快商業化進程。初步案例如億航EH216-S,耗時18個月完成1500小時試飛驗證,證明設計可靠性,採用「設計-測試-優化」流程縮短了三分之一的適航審核週期,為行業提供高效管理經驗。
商業化進程:安全認證5年,試點已啟動
2025年春節期間,關於低空經濟的新聞頻繁,公眾租用飛機從上海至杭州僅需1小時,引起熱議。這非純粹象徵,而是產業商業化前夜的真實反映。中國低空經濟技術與市場需求日益匹配,飛行安全仍是核心瓶頸,需通過嚴格的適航審查及技術封鎖。
2025年起,國內地級城市計劃陸續投入600米以下空域管理,推動低空旅遊政策落地,新建或改造飛行場地、生態場景等,配合產業設計方案,提升核芯器件能力,如超輕量材料、固態電池等,逐步增強產品商業潛力。
政策支持面包括通用機場改造、北斗導航、無人機系統研發,以及投入財政與稅收優惠,重點支持eVTOL軸向磁通電機、高安全座椅等核心部件技術。
地方層面如四川、廣東、海南、湖北等,積極推動生態建設與產品落地配套,激活區域產業鏈協同效應。南安與武漢成為飛行場試點密集地。
投資人警示低空經濟「死亡谷」,創業者如何破局?
2024年是低空經濟的春天,預計2025年後持續增長。然而技術爆發往往伴隨「死亡谷」現象,即科學突破初期的高投入與試錯成本,需長期耐心及謹慎策略。
謝嶺指出,低空經濟的收斂優勢涵蓋物流水外賣,但需平衡城市交通擁堵與人力成本,短期資金回流周期較長。企業需精準定位市場價值與客戶需求,才能創造真實經濟價值。
他強調,創業者必須以客戶需求為核心,快速提升技術展現值,確保持續競爭力,才能戰勝行業難關。「只要有價值,企業就存在」,這是產業長久生存的不二法門。
嬉皮士、元宇宙、AI等新興領域的氣流也可能引領更多創業機會,促使技術壁壘不斷破除,產業融合加速。
未來規模與產業生態佈局
中國無人機產業起步晚於美國,但憑借成本優勢與強勢產業鏈增長迅速。中國2024年無人機市場規模約669億元,增速快速,2035年市場規模有望達3.5兆元人民幣。
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為低空產業技術遷移創造條件,促使飛行器零部件生產成本降低。未來10-15年需整合多方資源形成完整產業生態,實現可持續發展。
產業生態系統包含空域管理、配套基礎設施、服務生態等多方面,協同推進低空經濟快速成長,產品成熟後將驅動就業及社會效益。
創新賽道與市場競爭
伴隨市場成熟,低空經濟產業鏈將逐步完善,預計5-10年內實現規模化商業化並快速擴張。市場將釋放巨大活力和發展空間。
2024至2026年,重點版塊包括無人機、eVTOL及傳統直升機等,構成多元競爭格局。頭部企業持續推進認證和研發,形成集群效應。
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是低空經濟的理想化城市空中交通工具,適應2024年政策推動具巨大投資機會,並兼顧環保、低噪音及高效率。
應用場景廣泛,包括市內通勤、醫療運輸、物流配送、旅遊觀光等,預計2025年後市場規模將迅速放大。
參考資料:前瞻網、證券時報網、中國政府網、中國民航局、中國產業信息網、財聯社、中國經濟網、BBC中文網、信報、明報、《經濟日報》
市場重要性與影響評估: 高影響 — 中國將「低空經濟」列為國家戰略新興產業,2024年正式納入政府工作報告,2025年成為重點發展年,市場規模快速擴張,並伴隨eVTOL等核心技術突破及商業認證,資本投入活躍。
影響範圍: 地區性(中國及亞太區為主,並具全球產業鏈影響)
影響時長: 中長期(3-12個月至12個月以上,結構性產業趨勢)
市場敏感度: 部分已被市場認知(如政策推動、技術突破),但產業商業化與安全認證挑戰仍存在,市場接受度與估值尚未完全反映未來成長潛力,屬於低估狀態。
投資策略:
- 短線(0-3個月):關注中國eVTOL龍頭企業如億航EH216-S(Nasdaq: EH)等商業認證進展及試點運營消息,利用短期政策利好及市場熱度波動操作相關股票。
- 中線(3-12個月):投資低空經濟產業鏈核心板塊,包括無人機製造、電池及輕量材料(如碳纖維、鋰合金)供應商,建議關注A股及港股相關優質企業ETF或龍頭股,佈局城市空中交通及低空物流等應用場景。
- 長線(12個月以上):布局中國低空經濟整體生態系統成長,包含基礎設施建設(低空空域管理、機場改造)、新能車產業鏈(支持eVTOL動力系統)、AI與智能控制技術等跨界融合領域,推薦關注具備技術領先及產業鏈整合能力的龍頭企業及創新基金,分享產業規模從2025年8590億元人民幣成長至2035年超3.5兆人民幣的結構性紅利。
風險:
- 技術成熟度與安全認證風險:eVTOL等低空飛行器安全性、可靠性尚待市場及監管部門驗證,商業化推廣節奏可能受限。
- 政策及監管不確定性:低空空域管理規範尚在完善中,若政策收緊或延遲,可能影響產業發展速度。
- 市場接受度與成本壓力:消費者及商業用戶對低空經濟產品的接受程度及使用頻率不確定,成本控制與價格競爭激烈。
- 競爭格局演變:全球及中國市場競爭者眾多,資本與技術密集,企業間競爭可能加劇,導致行業整合風險。
其他觀點:
- 部分專家認為低空經濟仍處於“試點與探索”階段,短期內難以大規模商業化,需耐心等待技術與政策雙重成熟。
- 新興領域如AI、元宇宙、5G等技術融合可能催生更多應用場景,推動低空經濟產業鏈跨界整合,帶來額外成長機會。
- 國際市場競爭加劇,尤其美國及歐洲企業在無人機與城市空中交通技術方面同樣積極布局,投資者應關注全球產業鏈動態。
風險提示及免責聲明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不構成任何個人投資建議,亦未考慮到個別用戶特殊的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用戶應考慮本文中的任何意見、觀點或結論是否符合其特定情況。據此投資,責任自負。
市場重要性與影響評估: 高影響 — 中國將「低空經濟」列為國家戰略新興產業,2024年正式納入政府工作報告,2025年成為重點發展年,市場規模快速擴張,並伴隨eVTOL等核心技術突破及商業認證,資本投入活躍。
影響範圍: 地區性(中國及亞太區為主,並具全球產業鏈影響)
影響時長: 中長期(3-12個月至12個月以上,結構性產業趨勢)
市場敏感度: 部分已被市場認知(如政策推動、技術突破),但產業商業化與安全認證挑戰仍存在,市場接受度與估值尚未完全反映未來成長潛力,屬於低估狀態。
投資策略:
- 短線(0-3個月):關注中國eVTOL龍頭企業如億航EH216-S(Nasdaq: EH)等商業認證進展及試點運營消息,利用短期政策利好及市場熱度波動操作相關股票。
- 中線(3-12個月):投資低空經濟產業鏈核心板塊,包括無人機製造、電池及輕量材料(如碳纖維、鋰合金)供應商,建議關注A股及港股相關優質企業ETF或龍頭股,佈局城市空中交通及低空物流等應用場景。
- 長線(12個月以上):布局中國低空經濟整體生態系統成長,包含基礎設施建設(低空空域管理、機場改造)、新能車產業鏈(支持eVTOL動力系統)、AI與智能控制技術等跨界融合領域,推薦關注具備技術領先及產業鏈整合能力的龍頭企業及創新基金,分享產業規模從2025年8590億元人民幣成長至2035年超3.5兆人民幣的結構性紅利。
風險:
- 技術成熟度與安全認證風險:eVTOL等低空飛行器安全性、可靠性尚待市場及監管部門驗證,商業化推廣節奏可能受限。
- 政策及監管不確定性:低空空域管理規範尚在完善中,若政策收緊或延遲,可能影響產業發展速度。
- 市場接受度與成本壓力:消費者及商業用戶對低空經濟產品的接受程度及使用頻率不確定,成本控制與價格競爭激烈。
- 競爭格局演變:全球及中國市場競爭者眾多,資本與技術密集,企業間競爭可能加劇,導致行業整合風險。
其他觀點:
- 部分專家認為低空經濟仍處於“試點與探索”階段,短期內難以大規模商業化,需耐心等待技術與政策雙重成熟。
- 新興領域如AI、元宇宙、5G等技術融合可能催生更多應用場景,推動低空經濟產業鏈跨界整合,帶來額外成長機會。
- 國際市場競爭加劇,尤其美國及歐洲企業在無人機與城市空中交通技術方面同樣積極布局,投資者應關注全球產業鏈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