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全球經濟面臨諸多不確定性,外部貿易摩擦持續,地緣政治複雜多變。在此背景下,中國經濟發展正經歷深刻的結構性轉變,內需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日益凸顯。傳統上,居民消費被視為內需的主要驅動力,隨着宏觀經濟環境的變化,國內基建板塊正成為開發內需“第二層次”的關鍵力量。近期,雅魯藏布江水電工程、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市政更新行動等基礎設施的持續投入和優化,均預示著中國內基建正迎來“深度探尋時刻”,政策護航引導和市場需求雙重推動下,基建板塊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國內基建領域熱點頻發,中國基建提質增效
雅魯藏布江水電工程:戰略性超級項目的驅動。
雅魯藏布江水電工程的正式開工,是中國基建領域近期最引人注目的事件之一。這一超級項目的啟動,不僅將極大提升中國清潔能源供應能力,優化能源結構,更重要的是,它將帶動龐大的投資需求,涵蓋民爆、工程機械、電力設備、建築材料等多個產業鏈環節,為相關產業帶來顯著增長空間。同時,新成立的中國雅江集團有限公司將作為該工程的設施設運營主體,未來有望整合更多水電資產,形成具有政策護城河的央企巨頭。
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區域發展與基建升級的典範。
海南自由貿易港的建設是中國更高水準對外開放的重要戰略舉措。近期,海南自貿港在跨境資產管理、金融開放等方面持續獲得政策支持,吸引大量資金及人才流入。自貿港的建設離不開完善的基礎設施支撐,涵蓋港口、機場、公路、能源、信息等多個領域的投資。隨着政策紅利的持續釋放,海南將成為基建投資的熱點區域,特別是與旅遊、高新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相關的基礎設施建設將加速發展,這不僅是區域經濟發展的需求,也是國家戰略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
市政更新行動:從“增量擴張”到“存量提質”。
市政更新行動是當前中國城市化發展進入新階段的重要戰略。過去,城市化主要依靠大規模的新建和擴張,而現在,重心正轉向對現有城市空間的優化、改造和提升。政策視角明確提出“以推進城市更新為重點抓手”,強調完善社區建設、老舊街區改造、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等重點任務。城市更新不僅涉及基礎設施的改造升級(如地下管網、市政設施),還包括公共服務設施的完善、居住環境的改善以及產業功能的轉型。這一行動將有效帶動建材、家居、智能設備等上下游產業的增長,並形成可持續的城市更新模式,為基建投資提供新的增長點。
全球經貿不確定性下的內需“二次跳躍”
當前,全球貿易保護主義抬頭,中美貿易摩擦持續,對中國經濟的外部需求構成挑戰。 在此背景下,中國經濟發展模式正從過度依賴出口和投資,轉向更加注重發掘內需潛力。這種內需轉向非簡單的消費刺激,而是更深層次的結構性調整,其中基建投資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1)貿易摩擦倒逼經濟結構轉型:從“世界工廠”到“內需引擎”。 美國對海外商品加徵所謂“公平”關稅,以及全球供應鏈的重構,使得全球出口面臨較大壓力。這種外部壓力倒逼各國經濟加快結構轉型,減少對外部市場的依賴,反而深挖國內市場潛力。基建投資作為典型的內需驅動型產業,其重要性在這一轉型過程中進一步凸顯。
(2)內需格局的“第二曲線”:從居民消費到國內基建的躍進。 長期以來,居民消費被視為拉動內需的主力軍。然而,在當前經濟環境下,居民消費的特色是耐用品消費後勁下降,內需主題交易方向上會有所進階和分散,基建投資可視為內需的“第二曲線”。基建投資不僅能直接拉動鋼鐵、水泥、工程機械等傳統上游產業,更重要的是還能通過改造基礎設施條件,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生產效率,間接刺激消費和產業升級。這種從居民消費向國內基建的內需格局轉變,是應對外部不確定性、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戰略選擇。
(3)國內要素大市場的構建與基建的協同效應:打通經濟血脈。 中國正加快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深化要素市場化改革,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這包括統一定價的基礎設施制度、統一市場基礎設施建設、統一政府行為尺度、統一市場監管執法以及統一要素資源市場。在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構建下,將促進勞動力、資本、技術、數據等要素的自由流動和高效配置,打破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基建投資作為要素流動的重要載體和平臺,將與國內要素大市場形成協同效應。例如,交通基礎設施的完善將降低貨物流通成本,促進商品流通;信息基礎設施的建設將加速數據要素流動和應用。這種協同效應將進一步提升基建投資的效率和回報,為經濟發展提供堅實支持。
(4)基建板塊兼具股息率與政策護城河。 在當前市場環境下,中國基建板塊展現出獨特的投資價值,特別是其較高的股息率和強大的政策護城河成為較優勢。基建行業通常具有投資周期長、資金需求量大、回報週期長的特點。然而,一旦項目建成並投入運營,往往能產生穩定且持續的現金流。例如,高速公路、電力、港口等基礎設施項目,其收費或運營收入相對穩定,受經濟週期波動影響較小。在低利率環境下,高股息資產對投資者具有較強吸引力,能夠提供穩定的現金回報。此外,在政策護城河方面,基礎設施建設往往涉及國家戰略、民生保障和公共安全,這為大型基建企業提供了獨特的競爭優勢。這種政策壁壘和行業準入門檻,形塑了天然的護城河,有效保障了行業內的領先企業,使其免受過度競爭的衝擊,天然具備反內卷的標桿。
把握中國基建的“深度探尋時刻”。 在當前複雜多變的國內外宏觀經濟環境下,中國基建板塊正迎來一個前所未有的驅動超車時刻。這一時刻的到來,既源於外部貿易壓力倒逼的內需戰略轉型,也得益於國家對基建投資的持續重視和多重催化因素的加持。截至2025年上半年,中國基建投資完成額同比去年增長約19%,明顯優於製造業7.5%和房地產業的-11.5%。中國基建不僅是經濟增長的穩定器,更是經濟結構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
投資邏輯主線之一:從“量”到“質”的轉變。 過去基建投資更多關注投資規模的“量”,而目前和未來,基建投資將更加注重投資效益的“質”。這種轉變體現在:
- (1)戰略性項目優先,如雅魯藏布江水電工程等具有國家戰略意義、能夠優化能源結構、提升區域協調發展水平的重大項目將獲得優先支持。
- (2)補短板與強弱項,城市更新、老舊小區改造、地下管網建設等,既在補強民生短板,也促進城市韌性提升。
- (3)新型基礎設施建設,5G、大數據中心、人工智慧、工業互聯網等新基建板塊有望迎來加速發展,為數字經濟提供底層支撐。
- (4)綠色低碳轉型,新能源基礎設施、生態環保工程等綠色基建項目將成投資新熱點。
投資邏輯主線之二:聚焦高股息、政策護城河與技術領先的龍頭企業。 我們對中國基建板塊保持樂觀態度,建議重點關注以下幾類企業:
- (1)高股息率的建築央企,在當前低利率環境下,具備穩定現金流和較高股息率的大型建築央企投資價值突出。這些企業不僅受益於國家基建投資的穩定增長,還具備強大的資金實力、技術優勢和品牌影響力,能夠承接大型複雜項目,形成難以逾越的政策護城河。
- (2)受益於城市更新的細分領域龍頭,城市更新行動將帶動建材、智能家居、環保設備、市政服務等多個細分領域的發展。建議關注在老舊小區改造、管網更新、智慧城市建設等方面具備核心技術和市場份額的上市公司。
- (3)新能源基礎設施與綠色環保領域的先行者,隨著國家對能源結構轉型和環保要求的提升,新能源發電、儲能、輸電以及生態環保工程等領域的基礎設施投資將持續增長。重點考察掌握核心技術、項目經驗和市場優勢的企業。
- (4)具備“國內要素大市場”協同效應的企業,能夠通過自身業務促進要素自由流動和高效配置的企業,如物流基礎設施建設與服務商、數字基礎設施服務提供商等,將受益於國內統一大市場的構建。
總體而言,中國基建板塊正處於一個質量提升與結構優化的關鍵時期,投資者應把握政策導向和市場變革的雙重風口,聚焦龍頭企業與戰略新興領域,以期共享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紅利。
參考資料:
國家統計局2024年基建數據點評,國信證券、安永發布的中國基建行業分析報告、《新華社》消息,香港01關於雅魯藏布江水電工程報導,德國之聲(DW)及維基百科雅魯藏布江水電工程介紹。
市場重要性與影響評估: 高影響 — 中國基建進入深度轉型時代,涉及重大戰略項目與政策護航,對經濟結構轉型及內需拉動具顯著影響。
影響範圍: 地區性(中國及亞太區域,含海南自貿港)
影響時長: 中長期(3-12個月至12個月以上,結構性轉型趨勢)
市場敏感度: 部分已被市場預期,但基建深度轉型與政策支持力度仍存在較大提升空間,市場尚未完全反映。
投資策略:
- 短線(0-3個月):關注海南自貿港及雅魯藏布江水電工程等重大基建項目推進帶動的相關建設機械及基建材料供應鏈企業,建議布局相關ETF如中國基建ETF(例如KraneShares CSI China Infrastructure ETF,KGRN)以捕捉政策紅利初期反應。
- 中線(3-12個月):重點配置大型央企建築龍頭及高股息建築央企,如中國建築(03311.HK)、中國交建(01800.HK),受惠於城鎮更新、地鐵、公路等城市基建升級項目;同時關注智慧城市、5G基建及綠色能源基建相關企業,受益於政府對新型基礎設施的持續投資。
- 長線(12個月以上):聚焦綠色低碳轉型相關基建投資,如新能源發電(風電、光伏、水電)、儲能及生態環保工程企業,符合國家能源結構優化趨勢;同時持續關注城市更新和公共服務設施改善相關細分領域,支持高質量經濟發展。
風險:
- 全球及區域經濟不確定性仍存,外部貿易摩擦及地緣政治風險可能影響資金流入及項目推進速度。
- 基建投資增速雖有政策支持,但資金效率及項目落地進度存在不確定性,可能導致短期內回報波動。
- 部分新能源及智慧基建領域技術更新快速,企業競爭激烈,需注意行業整合及政策調整風險。
其他觀點:
- 部分分析師指出,中國基建轉型是由量的擴張向質的提升過渡,短期內可能出現調整期,但長期利好高質量發展和內需拉動。
- 專家強調海南自貿港及雅魯藏布江水電工程等戰略項目不僅提升基建質量,也有助於推動區域經濟協同發展和能源結構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