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金動向解析:近期兩融、ETF及散戶資金流入重點分析

自2023年6月以來,兩融資金已連續四周流入超過千億元人民幣,成為近期市場突破的重要助推力量。在外部不確定因素持續影響下,槓桿資金風險偏好保持抬升。近四周分別淨流入265億、118億、225億及287億元,截至7月17日,連續四周淨流入金額超過千億元。

從成交佔比分析,5月以來兩融成交佔比持續抬升,目前已升至9.45%的近期高點,市場風險偏好明顯改善,投資氛圍回暖。

資金結構上,兩融資金主要淨流入大金融、TMT(科技、媒體與電信)、新能源等行業。6月23日至7月17日期間,兩融資金主要流入TMT、新能源、汽車、機械、醫藥、軍工等成長行業,以及大金融(非銀行與銀行)。同時,對有色、化工、建材等通脹資源類標的關注度提升,淨流出於食品飲料、紡織服裝、石油石化、建築等行業。

ETF:行業ETF成為近期主要增量 資金關注港股ETF

6月以來,行業主題ETF與寬基ETF流向持續背離。4月中旬以來,隨著市場逐步回暖,作為逆向資金的寬基ETF持續流出,6月以來淨流出快速加快,6月初至7月17日淨流出達923億元,帶動ETF整體淨流出;而行業主題ETF作為把握結構性機會的重要工具,逐步受到市場關注,6月以來淨流入305億元,成為近期ETF的主要增量。

寬基ETF方面:近期流出較多的主要是滬深300、中證A500等大盤指數ETF,中證2000 ETF則有小幅淨流入。

行業主題ETF方面:港股相關ETF獲得較多關注,期間淨流入達256億元,或因近期港股市場波動加大,投資者通過ETF把握相關機會。A股方面,電子、銀行、軍工、新能源、計算機等行業資金流入較多,主要流出醫藥、自由現金流等領域。

散戶資金:近期入市意願回暖 偏好成長行業與資源標的

上半年A股新開戶數持續回暖。截至上半年末,A股新增開戶數達1259.8萬戶,遠高於去年同期的948.7萬戶。低利率環境加強股市盈利的吸引力,居民資金入市呈現大趨勢。

6月中旬以來,散戶資金流入開始回暖。近五週以小單為主的散戶資金周均淨流入879.2億元,遠高於4月下旬至6月上旬的周均淨流入662.7億元,顯示風險偏好提升及盈利預期吸引力增強,散戶入市意願逐步恢復。

從行業結構看,近期散戶資金主要流入成長行業及資源標的。6月23日至7月17日期間,散戶資金主要流入TMT、新能源、軍工、機械、汽車等成長行業,同時對化工、有色等通脹資源類標的關注明顯提高。

結論:近期兩融資金、ETF及散戶資金均呈現流入態勢,且主要集中於TMT、新能源、成長行業及資源品類,反映市場風險偏好提升以及結構性機會被資金積極把握,是投資者關注的核心方向。

參考資料:中國人民銀行統計數據、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報告、香港證監會資產管理活動調查、AASTOCKS財經新聞、Wind資訊

市場重要性與影響評估: 中等影響 — 文章揭示近期中國兩融資金、ETF及散戶資金的流入趨勢,反映市場風險偏好改善及結構性行業資金集中,對相關產業及市場資金面有明顯影響。
影響範圍: 地區性(中國及香港市場)
影響時長: 中線(3-12個月)至長線(12個月以上,結構性趨勢)
市場敏感度: 部分已被市場預期(如TMT及新能源行業受資金青睞),但資金流入強度及結構性機會仍有一定低估空間。

投資策略:

  • 短線(0-3個月):關注港股相關ETF如南方東英恒生科技ETF(00753.HK)及新能源主題ETF,利用近期市場回暖趨勢捕捉短期反彈機會。
  • 中線(3-12個月):配置中國A股成長行業如TMT(科技、媒體及電信)、新能源(電動車、光伏)、醫療健康及軍工板塊,推薦關注騰訊控股(0700.HK)、比亞迪(1211.HK)、美團(3690.HK)、中信證券(6030.HK)等龍頭企業。
  • 長線(12個月以上):布局結構性成長產業及資源類標的,包括新能源(氫能、儲能)、綠色科技、半導體及高端製造,建議持有相關主題ETF及龍頭股,並關注大金融板塊中非銀金融機構如平安保險(2318.HK)、中國銀行(3988.HK),利用資金持續流入帶來的估值修復機會。

風險:

  • 宏觀經濟波動風險:中國經濟增長放緩或政策調整可能影響市場資金流動及風險偏好。
  • 地緣政治及監管風險:中美關係及監管政策變動可能對科技及新能源板塊帶來不確定性。
  • 市場波動性:ETF及散戶資金流入雖有助市場活躍,但短期內可能加劇市場波動,投資者需謹慎控制風險。

其他觀點:

  • 部分專家認為,儘管資金流入明顯,但市場仍面臨估值調整壓力,投資需注重基本面與估值匹配。
  • 另有觀點指出,海外資金對中國市場配置仍有限,內資主導的結構性行情更為關鍵,建議關注內地政策支持的行業機會。
風險提示及免責聲明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不構成任何個人投資建議,亦未考慮到個別用戶特殊的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用戶應考慮本文中的任何意見、觀點或結論是否符合其特定情況。據此投資,責任自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