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7月出口貨運指標指向何方?
自7月起,外貿港口貨運量環比上升約8個百分點,顯示短期內實際出口量仍在改善中。市場監測貨物貿易的實質指標之一,港口集裝箱吞吐量環比上升約8.9%,暗示短期內實際出口量有望持續增長。
結構上,中國至越南集裝箱貨運量同比回升60%以上的高位,而對美國貨運量則呈現一定程度回落。7月中旬,中國至越南集裝箱貨運同比增長11.8%,至8月底達68.9%;而中國至美國集裝箱貨運量同比下降約7%。此外,美國自中國集裝箱預訂量也反映出對美出口的回落壓力,自6月下旬起保持約16.9%的低位。
貨運價格方面,CCFI綜合指數連續三週回落(環比降4.8%),其中美西航線運價降幅明顯,但集裝箱運價與出口走勢未完全一致。東南亞等新興出口國航線運價相對較好,反映出對新興國家出口形勢有利。
二、生產視角:出口生產指標能否助力出口改善?
生產指標與出口趨勢較為同步,可以透過追蹤重點出口商品生產預測評估出口走勢。規模以上企業出口交貨值與出口總額統計數據存在差異,但走勢保持一致。
產業鏈上尤以煤炭冶金和石化化工出口增加較快,中金屬製品、生產專用設備等核心製造業加速出口;農副食品、酒類和飲料等消費製造業出口則相對穩定。7月以來,煤炭冶金類出口貨運與產量同比分別維持1.5%及0.6%的平穩,反映短期出口堅挺的態勢。
細分產品中,PVC和石化鏈中下游出口節奏同步較好,且組織結構相關行業出口表現較為堅挺,預示未來出口增長動力。
公路貨運量作為消費鏈出口協同指標,7月環比上升1%,顯示消費鏈出口仍有成長空間,反映內需及出口雙線驅動。
整體而言,7月出口生產指標環比加速回升0.5個百分點,提示出口有望持續改善。
三、加工貿易進口提前領跑 有望助推7月出口約8%回升
加工貿易進口預先1個月領先於出口,6月加工貿易進口回升3.3個百分點,預示7月出口有望出現較大幅回升。加工貿易進口對出口具有較強正向作用,為出口走勢提供前瞻信號。
綜合貨運指標、出口生產指標及加工貿易進口來看,預計2025年7月出口同比有望回升約8%。此外,義烏小商品出口價格指數維持高位,對跨境商品出口增速形成有力支撐。
不過需警惕9月“抖出口”結束後出口讀數下行風險,石化鏈出口受統計口徑及價格大幅下跌影響,出口生產指標與出口存在階段性背離。
但冶金鏈、消費鏈新訂單與出口關聯穩定,產業鏈新出口PMI於2025年6月分別下降45.3%及48.4%,或預示三季度末及四季度初相關產業出口讀數存回落可能。
參考資料:中國海關統計數據、中國國家統計局報告、中國交通運輸部數據、CCFI海運指數、國家外匯管理局新聞發布、彭博資訊、BBC中文報導、德國之聲(DW)中文版
市場重要性與影響評估: 高影響 — 文章揭示中國2024年7月出口指標持續改善,出口量及生產指標均顯示穩健增長,反映全球貿易復甦與產業結構優化,對港股及亞太區出口相關板塊具實質影響。
影響範圍: 地區性(中國及亞太區)及全球市場,因中國出口表現牽動全球供應鏈與貿易流動。
影響時長: 中線至長線(3-12個月及12個月以上),出口趨勢持續改善及產業升級具結構性意義。
市場敏感度: 部分因素已被市場部分預期(如出口回升),但出口量與生產指標同步改善及加工貿易進口領先訊號,仍屬市場較低估的正面訊號。投資策略:
- 短線(0-3個月):關注中國出口數據公布後港股出口相關板塊及貨櫃航運ETF(如iShares Asia 50 ETF 02823.HK)短期反應,捕捉出口回升行情。
- 中線(3-12個月):配置中國製造業及出口相關龍頭股,特別是高科技製造(集成電路、專用設備)、汽車(例如比亞迪 01211.HK)、船舶製造及消費品出口企業,受惠出口持續改善。
- 長線(12個月以上):布局中國出口結構升級趨勢,聚焦新能源車、半導體及先進製造產業鏈相關ETF或基金,並留意全球供應鏈重組帶來的機會。
風險:
- 全球宏觀環境不確定性,如美國加息、地緣政治緊張,可能影響全球需求及中國出口增長動能。
- 中國出口結構調整中,部分傳統產業如鋼鐵、石化出口可能面臨價格及需求波動風險。
- 數據季節性與統計口徑差異導致短期出口數據波動,需警惕出口“晃動”效應。
其他觀點:
- 專家指出,中國出口的穩健增長得益於加工貿易進口領先回升,顯示供應鏈活動活躍,未來製造業復甦有望持續。
- 部分分析認為,儘管出口數據改善,但全球經濟放緩風險仍存,出口增長可能面臨下行壓力,投資者需保持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