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第一季高成長行業表現出顯著提升,許多投資者聚焦於情緒支撐及風險偏好回升,但同時亦不應忽視背後的基本面改進。以下是幾項值得投資者注意的重點數據:
首先,今年第一季高成長行業佔比大幅提升。2025年第一季淨利潤累計增速超過30%的行業佔比達到22.14%,較2023年底的水準大幅攀升,接續2023年第三季第一季的提升趨勢,展現經營業績的強勁回暖。
從個股層面來看,今年景氣邊際改善行業中新上市公司數量創2010年以來新高。2025年第一季內部景氣邊際改善的個股佔比大幅攀升至53.4%。配合2025年中業績預告,該比例有望進一步提升至56.2%,延續近年來景氣改善行業的快速增長勢頭。
其中,鋼鐵、地產、農牧、建材、傳媒及紡織服裝等14個一級行業中新上市公司數量居前,多屬於困境反轉或困境改進板塊。相對而言,家電、通信等多屬於景氣加速行業,呈現強勁的成長態勢,另外新能 源、計算機、機械、軍工、醫藥及新消費等行業也持續發展。
隨著2025年景氣走向逐步明朗,市場對於這類景氣邊際改善行業的個股制定更為積極的定價。今年以來,景氣邊際改善及邊際回落個股在股價波動幅度上的差異明顯。其中,景氣邊際改善個股相較於邊際回落個股的波動幅度超過10.12%,顯示2021年以來景氣持續回升,且穩定度得到提升。
這背後的宏觀經濟背景,一方面體現了自2025年初以來國內各項科技成長領域的突破。以DeepSeek發布為例,中國持續在人工智能、機器人、半導體、軍工、創新醫藥、新消費等多領域展現“DeepSeek時刻”,全球市場競爭力日增,產業亮點頻繁浮現,不僅有效提振市場信心,更帶動細分板塊景氣的實質改善。
另一方面,2025年更多週期及製造板塊預期供給優化。過去數年供給去清算,現今生產能擴張明顯推遲,出清相比較充分。作為逆周期政策重點關注的領域,供給收縮預期增強,週期性需求端迎來邊際改善,長周期觸底及困境反轉的彈性有望加大。
行業觀察中,AI、資源品、機器人、創新醫藥、軍工及新消費等領域亦出現一批高成長細分賽道,呈現新興產業快速成長動能。
此外,疫情後消費回升帶動餐飲、旅遊等行業快速恢復,消費市場動力持續向好。醫療健康領域以AI醫療影像分析、疾病檢測預測和機器人手術輔助為代表的人工智能應用,提升了醫療效率和準確度,成為投資新熱點。
總結來說,2025年第一季展現了宏觀景氣邊際改善與多個高成長行業的良好發展態勢,投資者不妨關注人工智能、半導體、軍工、醫藥健康、新能源及高端制造等具備持續成長潛力的領域。
參考資料:
聯合資信2025年一季報告、中國證券市場交易數據、DeepSeek公開報告、Gartner中國AI十大趨勢研究、麥肯錫亞洲中期經濟展望、AmiNext——2025人工智能發展趨勢分析、PwC 2025 生技醫藥產業報告
市場重要性與影響評估: 中度影響 — 文章聚焦於2025年第一季高成長行業的市場表現與趨勢,涵蓋多個行業的營收增長與景氣改善,對相關板塊及投資者情緒有積極影響。
影響範圍: 地區性(中國及亞太區)
影響時長: 中線(3-12個月)至長線(12個月以上) — 反映2025年第一季業績及後續成長趨勢,並涉及新技術與產業結構性變革。
市場敏感度: 部分市場已反映高成長行業的利好,但整體基礎面改善及技術創新帶來的結構性成長仍被部分市場低估。投資策略:
- 短線(0-3個月):聚焦於景氣邊際改善的家電(如A股相關家電龍頭)、信息技術及通信行業ETF,如中證信息技術指數ETF,捕捉業績回暖帶來的股價彈性。
- 中線(3-12個月):布局鋼鐵、建材、農業等受益於景氣反轉的傳統行業龍頭股票,並關注新能 源(新能源ETF)、半導體及機器人相關行業,利用行業景氣持續向好帶來的盈利增長。
- 長線(12個月以上):重點投資人工智能(AI)、半導體、創新醫療、軍工及高端製造業領域,特別是具備技術領先優勢和市場競爭力的企業,如深度學習平台DeepSeek相關公司,以及新能源車及高端制造龍頭,享受結構性成長紅利。
風險:
- 宏觀經濟不確定性:全球經濟增長放緩或地緣政治緊張可能影響中國及亞太區市場情緒與資金流入。
- 供應鏈瓶頸與原料價格波動:鋼鐵、建材等行業可能面臨成本上升壓力,影響盈利能力。
- 技術創新競爭激烈:AI及高科技領域競爭加劇,部分企業可能面臨技術更新換代風險。
其他觀點:
- 部分分析師認為,隨著政策支持及消費回暖,服務業尤其是信息技術、軟件和商業服務行業將持續領先,投資者可適度增加相關板塊配置。
- 另有觀點指出,房地產市場短期仍存調整壓力,地產板塊需謹慎對待,避免過於集中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