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仁勳與王堅談人工智能:計算推動AI發展,硅基技術是核心

在近期的對話中,NVIDIA行政總裁黃仁勳與中國工程院院士、阿里雲創始人王堅分享了人工智能(AI)領域的最新進展與未來趨勢。他們強調,計算能力是推動AI發展的根本,而半導體硅基技術則是整個AI生態系統的核心。

黃仁勳指出,生成式AI技術的應用覆蓋多個行業,從智能製造到自動駕駛均有重大影響。NVIDIA將持續投資於前沿技術研發,並與全球科技公司緊密合作,推動AI技術落地與產業升級。

王堅則分享了中國在AI領域的研發成果與戰略重點,特別提及支持AI開源和協同創新對促進產業發展的重要作用。深度求索(DeepSeek)、通義千問(Qwen)和Kimi K2等開源模型正成為推動未來AI技術革新的關鍵力量。

在技術層面,兩位專家均提及GPU圖形處理器、計算機視覺以及機器學習等核心組件,並強調AI對算力需求的爆炸式增長。隨著計算量的提升,未來晶片設計將朝向高度集成與三維結構發展,促使計算效能與能耗效率大幅提升。

半導體先進封裝技術如台積電的CoWoS(Chip-on-Wafer-on-Substrate)已成為支撐AI晶片性能提升的重要基石。據估計,台積電CoWoS月產能2024年底將超過3200萬片,2025年底有望達到接近7000萬片,對AI晶片供應鏈提供強大支持。

王堅並提到中國杭州被視作硅谷類似的創新高地,是深度求索(DeepSeek)等AI技術創新的重要聚集地,象徵著中國在全球AI領域的重要地位。

對於年輕一代,黃仁勳特別強調早期接觸和掌握AI技術的重要性,指AI不僅是工具,更將成為個人創新和智慧延伸的伙伴。他鼓勵年輕人抓緊機會,學習並善用AI提升自身競爭力和創造力。

最後,兩位專家一致認為,AI技術正在深刻改變人類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唯有秉持扎實的第一性原理思考和批判性精神,才能持續推動科學進步與社會繁榮。

參考資料:iDS智庫《2024 NVIDIA CEO黃仁勳演講報告》、53AI王堅2024年演講實錄、DeepSeek官方發布文檔、阿里巴巴通義千問(Qwen)模型技術報告、Kimi K2開源AI模型介紹、台積電CoWoS封裝技術產能數據報告、IDC 2024全球AI市場分析報告

市場重要性與影響評估: 高影響 — NVIDIA執行長黃仁勳與中國AI領域專家王堅就人工智能發展核心技術與趨勢的對話,揭示AI技術尤其是計算能力與半導體封裝技術(如TSMC CoWoS)對全球AI產業及供應鏈的關鍵推動作用,並反映出中國AI技術與產業布局的加速發展,對半導體、科技及AI相關產業帶來深遠影響。
影響範圍: 全球 — 涉及全球AI技術研發、半導體供應鏈及市場競爭格局,涵蓋美國、台灣、中國及其他主要市場。
影響時長: 中長期 — 3-12個月至12個月以上,反映技術推廣與產業升級的持續效應。
市場敏感度: 部分已反映,但中國AI開源模型DeepSeek、Qwen及Kimi K2等技術創新仍被市場低估,TSMC CoWoS產能擴充需求強勁,AI晶片供應鏈瓶頸持續存在,短中期內仍具投資催化劑。
投資策略:

  • 短線(0-3個月):關注NVIDIA(NASDAQ: NVDA)因CEO演講及新一代AI晶片Blackwell架構推動股價表現,利用波段操作機會;同時留意TSMC(台積電,NYSE: TSM)CoWoS封裝產能擴充消息帶來的供應鏈利多。
  • 中線(3-12個月):配置人工智能及半導體相關ETF,如Global X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 Technology ETF(AIQ)、VanEck Semiconductor ETF(SMH),受惠全球AI市場快速成長與晶片需求激增。
  • 長線(12個月以上):布局中國AI生態系統龍頭及開源AI技術推動者,如深度求索(DeepSeek)、阿里巴巴(9988.HK)旗下Qwen模型應用推廣,以及Moonshot AI的Kimi K2,捕捉中國AI自主創新與產業升級趨勢。

風險:

  • 全球地緣政治及科技出口限制可能影響高端AI晶片供應及技術交流,特別是美中科技競爭加劇。
  • AI技術快速發展伴隨的倫理與監管風險,包括數據隱私、偏見及濫用問題,可能引發政策調整。
  • TSMC CoWoS產能雖大幅擴充,但仍可能因需求超出預期導致供應緊張,影響AI晶片生產節奏。

其他觀點:

  • 部分專家認為DeepSeek等中國開源AI模型的崛起不僅是技術突破,更是全球AI競爭格局的重塑,有助於全球AI民主化與多元創新。
  • 亦有觀點指出,雖然NVIDIA在AI芯片市場領先,但面臨來自中國及其他新興技術企業的挑戰,未來需持續加強技術與生態系統建設。
  • 投資者應密切關注AI技術發展與政策環境變化,靈活調整投資組合以應對市場波動。
風險提示及免責聲明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不構成任何個人投資建議,亦未考慮到個別用戶特殊的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用戶應考慮本文中的任何意見、觀點或結論是否符合其特定情況。據此投資,責任自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