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日關稅最後期限剩下不到24小時,全球貿易談判進入白熱化階段。美國多個主要貿易夥伴的代表團正聚集華盛頓,與特朗普政府展開最後激烈磋商。據央視新聞報導,當地時間7月15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宣布關稅徵收將於8月1日開始。
白宮的最新動態加劇了緊迫感。據媒體7月31日援引白宮官員證實,特朗普計劃於週四簽署新的行政命令,對未能達成更高關稅協議的國家加徵關稅。特朗普於7月30日透過社交媒體表示:
「8月1日的最後期限就是最終期限——它立場堅定,不會延長。」
同時,央視新聞報導,特朗普稱將從8月1日起,對印度輸美商品徵收25%的關稅,高於對亞洲其他多個國家徵收的15%至20%區間。特朗普還威脅將因印度自俄羅斯購買能源而施加額外懲罰。此系列命令令市場局勢更加複雜。
儘管外匯波動異常緊張,美國市場目前表現反應平穩,標普500指數創歷史新高。但部分華爾街機構警告市場可能過於自滿,低估貿易政策轉向對經濟和市場的潛在衝擊。
談判桌上的最後衝刺
隨著截稿時間臨近,華盛頓成為全球貿易博弈的中心。據媒體援引知情人士透露,美國的重要盟友加拿大和墨西哥均已派出代表團,正與美方官員進行緊張的閉門會談。
雖然談判通道已開,但前景尚不明朗。加拿大總理麥克尼(Mark Carney)於週三晚間對談判進展表達謹慎態度,他指出:
「談判是複雜、全面且建設性的,可能無法在8月1日前結束。」
與此同時,一些國家似乎取得突破。特朗普政府週三晚間宣佈與韓國達成初步協議。據央視新聞7月30日消息,特朗普稱與韓國達成貿易協議,將對韓國徵收15%關稅。特朗普稱韓國將向美國提供500億美元投資,用於由美國控股和本地運營、由我國總統挑選的投資項目。
特朗普強硬立場與個人干預
本輪談判中,特朗普總統本人深度介入。媒體援引知情人士稱,特朗普多次拒絕其高級助手,包括商務部長羅特尼克及美國貿易代表Jamieson Greer提出的緩和談判立場,要求為美國爭取更多讓步。
特朗普的個人干預甚至深入具體談判中。據兩位知情談判人士透露,隨著與印度談判的推進,特朗普曾親自加入與印度貿易部長及羅特尼克的對話。他週三對媒體表示,美國正與少數幾個大國進行談判,但對其他多數國家,他們只是繳交進口稅。
媒體援引一位白宮官員已證實,特朗普將在週四晚間前簽署新的行政命令,確定最終的關稅稅率。此舉在避免自動恢復4月份首次公布的原始水準同時,也尚不清楚特朗普會否舉辦公開活動宣告勝利,還是僅在私底下簽署命令。
對於一些經濟規模較小或貿易結構特殊的國家,滿足美方要求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例如,瑞士對美國工業品不徵收關稅,但由於其向美國大量出口附加值較高的醫療與高端機械產品,導致其存在巨大的貿易順差。
美瑞商會首席執行官Rahul Sahgal指出,瑞士僅有880萬人口,即使「每天吃一塊牛排、喝一瓶波本威士忌、再買一輛哈雷戴維森」,也幾乎無法改變貿易平衡。
市場看似平靜下的暗流
相較於外交領域的緊張氣氛,美國金融市場展現出驚人的韌性。標普500指數持續走高,美元也觸及數月高點,達到99.6點。交易員似乎押寶特朗普最終不會實施足以震動市場的嚴厲關稅。
然而,一些分析師對此發出警告。摩根士丹利在一份客戶報告中寫道:
「截止日期來了又去,關稅上升了……但經濟數據和市場並未墜落。因此,人們很容易不再認為美國貿易政策會影響市場。請抵制這種誤導。」
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週二在接受採訪時試圖淡化影響,他表示:
「我相信,只要相關國家繼續本著誠意進行談判,這些報復性關稅只會生效幾天到幾週,而不是世界末日。」
市場重要性與影響評估: 高影響 — 美國將於2025年8月1日實施對多國加徵關稅的最後期限,涉及多國貿易談判與關稅政策調整,對全球貿易格局及相關產業帶來重大影響。
影響範圍: 全球 — 涉及美國、印度、加拿大、墨西哥、韓國、台灣及其他多國,影響全球供應鏈及貿易流動。
影響時長: 中線至長線 — 3至12個月內貿易談判仍持續,8月1日關稅政策生效後,預期影響持續超過12個月,形成結構性貿易環境變化。
市場敏感度: 部分已反映但仍存在不確定性 — 市場對關稅實施已有預期,標普500指數創新高顯示短期穩定,但談判複雜且存在政策變數,部分風險被低估。
投資策略:
- 短線 (0-3個月):關注受關稅影響較大的科技硬件與能源板塊,選擇相關ETF如iShares Semiconductor ETF (SOXX)及能源類ETF如Energy Select Sector SPDR Fund (XLE),利用波動性交易機會。
- 中線 (3-12個月):部署於受惠於美國內需擴張及替代供應鏈重組的美國基建及工業類股,如Caterpillar (CAT)、Honeywell (HON),及與美國貿易政策較為穩健的加拿大及墨西哥市場ETF。
- 長線 (12個月以上):聚焦結構性受益於貿易多元化與供應鏈本地化的產業,例如高端醫療設備及高科技製造,推薦台灣半導體龍頭台積電(TSM)及美國醫療設備股Medtronic (MDT)。
風險:
- 貿易談判未達成預期,導致關稅全面加徵,可能引發全球貿易緊張升級及供應鏈成本上升。
- 美國內部政治因素及政策變動可能導致關稅政策調整,增加市場不確定性。
- 部分國家(如印度)因特殊貿易結構,難以達成全面協議,影響相關產業出口及股價表現。
其他觀點:
- 部分分析師警告市場對美國貿易政策衝擊的反應過於樂觀,認為真正的經濟影響尚未完全反映在股價中,投資者應保持謹慎。
- 有觀點指出,儘管短期內市場波動有限,但關稅政策將推動全球供應鏈調整,長遠看有利於供應鏈多元化及區域經濟合作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