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爾新任首席執行官陳立博(Lip-Bu Tan)在上任後首度進行關鍵的財報考驗。儘管他接手這家陷入困境的晶片製造商僅三個月,但投資者的耐心已經迅速消耗殆盡。
近期英特爾第二季度財報成為市場關注焦點。陳立博在4月份的首次財報電話會議透露,轉型公司結構需要時間。然而,自他3月上任以來,英特爾股價已下跌約17%,與同期競爭對手超過150%的強勁漲幅形成鮮明對比,使投資者情緒更加焦慮。
華爾街分析師普遍預計,英特爾第二季度收入將同比下滑7%,至119億美元,每股虧損約31美分。更令投資者擔憂的是,市場預期公司可能要等到明年中才有望恢復盈利或收入增長。
Rational Equity Armor Fund基金經理Joe Tigay表示:「我希望這份報告能提供一些解答。英特爾仍有巨大機會,但我們已經開始削減部分持倉,轉向其他晶片股。」
華爾街耐心消耗 英特爾轉盈前景嚴峻挑戰
陳立博接替前任CEO葛思靈(Pat Gelsinger)時,投資者曾一度感到振奮。但隨著時間推移,最初的樂觀情緒逐漸冷卻。儘管Tan採取了削減成本的措施,但尚未為英特爾明確未來在市場份額流失和產能擴充方面的戰略方向提供清晰路徑。
投資者的不耐煩情緒,最直接反映在英特爾與其他晶片股的股價表現差距上。自Tan任命以來,英特爾股價重挫約19%,遠不及英偉達上漲約150%,AMD漲幅則高達64%。
對英特爾而言,盈利之路充滿挑戰,僅靠削減成本難以重獲市場信心。 Lynx Equity Strategy的分析師KC Rajkumar在報告中指出:「即將公佈的財報關鍵在於尋找一條可持續的盈利路徑,不僅是成本削減,收入增長同樣重要。」
目前,Tan承諾今年將削減約20億美元資本支出,並大幅降低營運費用。但截至目前,公司僅宣布裁減約4,000名員工,占員工總數約4%。華爾街普遍認為,這遠遠不夠。分析師預計英特爾至少在未來一年內難以擺脫虧損或實現收入增長。
AI與市場份額雙重考驗
英特爾轉虧為盈的關鍵,在於能否從人工智能基礎設施建設中分得一杯羹——這或許是半導體行業史上最大的機遇。然而,該市場目前由英偉達主導,英特爾須在技術與客戶導入方面取得突破,才能迎接巨大挑戰。
除了AI市場競爭外,投資者還密切關注兩大核心問題:英特爾是否能成功吸引大型客戶使用其代工廠,以及自研晶片能否重新奪回失去的市場份額。這兩項同樣是衡量Tan能否成功轉型的關鍵指標。
從華爾街整體情緒來看,投資者對英特爾前景並不樂觀。在追蹤52位覆蓋英特爾的分析師中,僅4位給予「買入」評級,逾42位維持「持有」,另有6位建議「賣出」。
分析師給出12個月平均目標價為21.93美元,較其近週收23.49美元仍有7%的下行空間。高盛分析師Stacy Rasgon於7月21日向客戶發出的報告中尖銳質疑英特爾面臨的困境:「英特爾當前的業績數據在這個階段是否仍具意義?新產品是否能扭轉市場份額的下降趨勢,還是說時間已晚?」
市場重要性與影響評估: 高影響 — 英特爾第二季度財報揭示公司仍處於轉型陣痛期,營收基本持平但淨利大幅下滑,投資者耐心面臨嚴峻考驗,且AI與市佔率重奪的未來展望成為關鍵焦點。
影響範圍: 全球 — 英特爾作為全球半導體龍頭,其財報及策略調整對全球科技股及半導體產業鏈均有廣泛影響。
影響時長: 中線至長線 — 3至12個月及12個月以上,因轉型與AI布局為結構性趨勢,短期股價波動外,長期仍需觀察營收與市佔率恢復情況。
市場敏感度: 事件部分已反映於股價,惟投資者對英特爾未來在AI晶片市場的競爭力及轉型成功仍存疑慮,市場情緒偏向保守。投資策略:
- 短線 (0-3個月):謹慎觀望英特爾(INTC)股價,因最新財報顯示利潤大幅下滑且營收增長有限,短期股價承壓風險較高。
- 中線 (3-12個月):關注英特爾在AI晶片及數據中心領域的技術突破與大客戶導入情況,若轉型策略明朗且市場份額回升,可考慮逢低布局。相關ETF如半導體ETF(SOXX)可作為分散風險的投資工具。
- 長線 (12個月以上):鑑於全球AI及高效能運算需求持續增長,英特爾若能成功整合製造與設計能力,未來仍具結構性成長潛力,建議長期投資者持續關注並分批布局。
風險:
- 英特爾轉型進度不及預期,AI及數據中心市場份額難以回升,導致營收與利潤持續承壓。
- 競爭對手(如AMD、NVIDIA)在技術及市佔率上的強勢表現,可能進一步壓縮英特爾市場空間。
- 宏觀經濟不確定性及半導體產業周期波動,可能影響整體需求及股價表現。
其他觀點:
- 部分分析師認為英特爾短期內難以扭轉頹勢,需觀察其在AI基礎設施及製造能力上的突破,尤其是是否能成功吸引大型客戶使用其代工服務。
- 也有觀點指出,英特爾裁員及成本控制措施將有助於改善財務狀況,但市場對於其長期競爭力仍持謹慎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