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持續的熱潮引發市場對泡沫風險的擔憂。
美銀策略師Michael Hartnett近期警告,隨著特朗普政府政策轉向、全球央行貨幣寬鬆以及金融監管放鬆的共同作用,市場正被推動至一個由「更大規模的散戶參與、更充沛的流動性、更劇烈的波動性」構成的「更大泡沫」。
最新動態凸顯政策對市場的強力推動。據悉,此前Hartnett訪問美聯儲,成為自1937年羅斯福總統以來排名第四的在任主席訪問該機構。Hartnett指出,該訪問反映特朗普政府在削減赤字無望後,傾向於透過推動經濟和市場走向「終極井噴」,應對高達37萬億美元的國家債務壓力。
Hartnett分析認為,鑑於美國政府每年超過1萬億美元的利息支出,特朗普政府迫切需要美聯儲降息以穩定債務成本。他預計下一任美聯儲主席可能會啟動收益率曲線控制,直接壓低借貸成本,顯示寬鬆政策預期仍在升溫。
因此,華爾街持續押注更低的關稅、稅收和利率,推動標普500指數今年以來上漲近29%。然而,市場表現並不均衡,美元走弱利好國際資產,與特朗普關係密切的「億萬富翁概念股」與對利率敏感的小盤股間出現明顯分化。
特朗普政策轉向與債務壓力
根據Hartnett分析,特朗普政府的政策重點已從財政「排毒」(detox)轉向「暴食」(gorge)。由於無法或不願削減高達7.1萬億美元的政府支出,債務成本控制成為首要任務。
Hartnett估算,只有當聯儲基金利率低於3%且美國每年約1萬億美元的利息支出才可能得到控制。他解釋了為何白宮對美聯儲施加巨大降息壓力,並暗示未來或採取收益率曲線控制(YCC)這類非常規手段來壓低利率,支撐龐大的政府債務。
市場分化:全球銀行股領跌 小盤股承壓
在政策預期推動下,全球銀行股成為2025年市場的重要亮點,被視為全球財政擴張的最佳體現。
Hartnett指,今年以來歐洲銀行股蒸發62%,英國及日本銀行股分別下跌37%和24%,均超過美國銀行股17%的跌幅。然而,他警告,隨著「債券殖利率警報」可能隨時觸發,英國30年期國債收益率上升至5.6%、美國升至5.1%,或將對銀行股構成壓力。
市場的另一面是華爾街與「主街」(Main Street)的溫差。儘管標普500指數顯示強勢,但特朗普支持率已回落至14個月來低點。
自大選以來,被視為「兄弟億萬富翁」的科技股累計下跌71%,而代表其票倉基礎及對利率敏感的小盤股今年以來則下跌1%。
關鍵指標亮起黃燈 但未達「賣出」信號
Hartnett指出,儘管市場情緒高度波動,但多項自營指標正接近警戒平衡點。其中「牛熊指標」已從6.3升至6.4,為2024年11月美國大選以來最高點,但仍低於8.0「賣出」信號價值。
指標的上升主要受新興市場股票資金流入加強和基金經理現金水平下降推動。
目前,美國銀行多項賣出規則中僅觸發一項:基金經理調查(FMS)中現金水平低於4%。
其他核心指標尚未達標:全球股票市場廣度規則目前為81%,低於88%的賣出信號水準;全球資金流向交易規則顯示過去四周流入全球股票和高收益債券的資金佔管理資產規模僅0.8%,亦低於1.0%的賣出信號水準。Hartnett同時指出,對沖基金仍在補充標普500指數的空頭頭寸。
寬鬆浪潮與監管放鬆:催生「更大泡沫」的政策聯合
Hartnett認為,目前的資產泡沫是由全球性寬鬆政策與金融監管放鬆共同促成的。在貨幣政策方面,過去12個月,美聯儲和英國央行均降息100個基點,歐洲央行降息200個基點,而日本央行唯一例外,加息40個基點。
全球政策利率已從4.8%降至4.4%,並預計在未來一年內進一步降至3.9%。
更重要的是,金融監管政策同步寬鬆,這在牛市後期是一大典型特徵。Hartnett特別指出,特朗普政府正計畫通過行政命令,允許散戶投資者加入401(k)退休金計劃。此外,美國金融業監管機構(FINRA)正削弱日內交易規則,計劃將散戶日內交易的最低保證金要求從2.5萬美元大幅降低至2,000美元。
這些舉措加強了散戶日內交易者的活躍度,零日到期期權交易量已佔到第三季度標普500期權總交易量的60%以上,與Hartnett的核心觀點相合:一個由更大規模散戶、更充沛流動性和更劇烈波動性促成的、前所未有的市場泡沫正在成形。
參考資料:彭博社報告、Sina財經、美銀發佈的市場分析報告
市場重要性與影響評估: 高影響 — 文章揭示全球寬鬆貨幣政策及金融監管放寬背景下,可能形成更大規模散戶參與的資產泡沫,涉及全球股市結構性風險及政策轉向。
影響範圍: 全球 — 涉及美國、歐洲、亞洲主要央行政策及全球資金流動,影響全球股市及債市。
影響時長: 中長期 — 3至12個月及12個月以上,因政策調整與市場反應持續演變,結構性泡沫風險逐步累積。
市場敏感度: 部分已反映但仍被低估 — 市場已有部分反應於股債估值與散戶交易活躍度,但寬鬆政策持續與散戶參與加劇帶來的泡沫風險尚未完全被市場充分定價。
投資策略:
- 短線 (0-3個月):密切關注美國聯儲局利率決議及收益率曲線控制(YCC)政策動向,適度減持高估值成長股,謹慎參與波動性較大的散戶熱點股。
- 中線 (3-12個月):增加防禦性資產配置,如黃金ETF(GLD)、高收益債券ETF(HYG),以對沖可能的市場調整風險。同時,布局估值合理的歐洲及新興亞洲價值股(如iShares MSCI Europe ETF – IEUR)。
- 長線 (12個月以上):聚焦全球銀行股(如JPMorgan Chase JPM、HSBC控股0005.HK)及金融監管改革受益股,因為全球金融監管放寬和散戶參與擴大將成為市場長期結構性趨勢。
風險:
- 政策轉向風險:若美國聯儲及其他央行加快收緊貨幣政策,將加劇市場調整壓力。
- 市場流動性風險:散戶活躍度過高可能導致市場波動劇烈,增加短期系統性風險。
- 估值泡沫風險:高估值科技及成長股可能面臨回調,尤其在利率敏感環境下。
其他觀點:
- 部分專家認為,儘管存在泡沫風險,但政策寬鬆及資金充裕環境將支撐股市長期表現,建議採取分散投資及動態調整策略。
- 亦有觀點指出,散戶參與度提升帶來市場流動性改善,短期內有助於股市活躍,但需警惕潛在的市場過熱及調整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