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與日本近期達成關稅協議,雙方對日美貿易關稅政策出現重要變化。美國總統喬·拜登於當地時間2023年7月22日通過社交媒體宣佈,雙方同意將對日本進口的部分商品統一徵收15%的關稅,並承諾向日本投資5500億美元。
日本則將開放包含汽車及卡車、大米以及部分農產品和商業商品的美國市場,並承諾向美國投資相同金額。其中,美國預計可獲得約90%的利潤份額。
據市場消息分析,巴克萊於7月23日報告指出,美日關稅協議顯著緩解了日本製造業所面臨的關稅壓力,並提升了日本央行實現2%通脹目標的可能性,有望於2024年春季工資談判中達成4.5%以上的工資增長。
GDP增長預測上調0.3個百分點
今年4月公布的互惠關稅背景下,巴克萊曾將日本2024年GDP增長預測由0.7%下修至0.5%。分析師指出,此次下調主要考慮到美國出口減少、日本製造業出口效應以及中美等主要經濟體的次生影響。
然而,隨著新協議達成,美國對日關稅調降至15%,考慮到日本向美國市場商品開放帶來的進口增加,巴克萊最終上調了2024年GDP增長預測0.3個百分點至0.8%。
日本央行可能提前至今年10月加息
巴克萊認為,日本央行因應新關稅協議,可能提前從2024年1月加息期提前至2023年10月實施加息。
該分析基於三大年內加息條件:一、關稅大幅回調;二、日圓兌美元的重壓緩解;三、日本央行在通脹問題上的風險加劇。目前關稅回調條件已滿足,加之此前強調的通脹壓力超過央行預期,提升了日本央行短期內加息的可能性。
日本央行副總裁內田真一近期亦強調,關稅協議是重要的進展,減少了日本經濟面臨的不確定性,提升了實現2%通脹目標的可能。
製造業工資增長動力明顯增強
巴克萊強調,關稅對明年春季工資談判的影響將大幅緩解,這是日本央行關注的重點。
分析指出,即使日本製造業面臨平均24%的關稅與對美元10日圓升值的壓力風險,如能維持下個財年的工資增長,對勞動收入的推動將達全球金融危機以來的平均水平,仍具備實現明顯工資上升的潛力。
隨著最新關稅協議達成,企業利潤下行壓力將獲緩解,勞動收入比重的上升可能促進製造業積極工資增長。另外,製造業佔75%的非製造業基本不受關稅影響,但面臨比製造業更嚴重的勞動力短缺,因此具備較強加薪意願。
巴克萊一直認為明年春季談判中4.5%或以上的工資增長是可能的,最新協議進一步提升了這一可能性。
風險提示及責任聲明
市場存在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不構成個人投資建議,亦未考慮個別用戶特定的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用戶應自行評估文中觀點及結論之適用性,投資風險自負。
參考資料:RFI中文網、Yahoo財經香港、巴克萊銀行研究報告、相關新聞報導
市場重要性與影響評估: 高影響 — 美國與日本達成關稅協議,顯著緩解日本製造業面臨的關稅壓力,並涉及雙方貿易政策的重要變化,對製造業及相關經濟指標有直接影響。
影響範圍: 區域(亞太地區)及全球市場,因美日貿易協議牽動全球供應鏈與出口貿易。
影響時長: 中線(3-12個月)至長線(12個月以上),短期內緩解關稅壓力,長期促進製造業投資與增長。
市場敏感度: 事件部分已反映於市場,但製造業復甦及日本央行加息可能性仍被低估。
投資策略:
- 短線:關注受惠於關稅減免的日本汽車製造商如豐田(Toyota,Ticker: 7203.T)、本田(Honda,Ticker: 7267.T)及相關供應鏈企業,及美國汽車產業龍頭如通用汽車(General Motors,Ticker: GM)因關稅減少利潤壓力緩解。
- 中線:配置日本製造業ETF(如iShares MSCI Japan ETF,Ticker: EWJ)以捕捉製造業出口恢復及投資增加帶來的成長機會。
- 長線:關注全球製造業及工資上升帶動的消費升級,推薦美國及日本製造業龍頭企業,並留意製造業工資增長推動的金融股如銀行業,因勞動收入增加有助消費及信貸需求。
風險:
- 全球經濟增長放緩風險仍存,尤其中國及美國出口需求不確定,可能限制製造業復甦力度。
- 日本央行可能提早加息帶來資金成本上升風險,短期內或加劇市場波動。
- 地緣政治及貿易政策變化仍具不確定性,可能影響協議執行及市場預期。
其他觀點:
- 部分分析師認為關稅減免雖緩解成本壓力,但全球供應鏈瓶頸及原材料價格波動仍是製造業面臨的主要挑戰。
- 日本央行副總裁近期強調通膨壓力及關稅協議帶來的政策調整空間,市場需密切關注其貨幣政策動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