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日雙方近日達成關稅協議,將對日出口關稅率從25%降至15%,並承諾日本向美國提供高達5500億美元的投資支持。然而,雙方在貿易逆差的具體削減目標上分歧甚大,協議未能完全解決貿易逆差問題。
據野村研究院最新報告指出,此次協議預計將使日本實際GDP年減0.55%,約合名義GDP減少13.3兆日元,日本經濟在2026年底陷入衰退的概率達50%。
關稅率大幅下降 逆差削減目標難達成
7月22日,美國總統特朗普正式宣布與日本達成關稅協議,將日對美出口關稅稅率從25%下調至15%。日本承諾向美國擴大投資至5500億美元,力保90%以上的利潤留在美國境內。
然而,野村估算15%的關稅率將使日本對美出口減少約2.2兆日元,僅通過關稅減免難以完全抵消日本的貿易逆差,實現特朗普政府提出的完全消除逆差的目標,可能須將關稅稅率提高至60%。此外,日本製藥和半導體產業可能面臨新關稅威脅,增加雙方爭議。
貿易逆差減幅難提升至七成
此次協議預計將使日美貿易順差減少約1.62兆日元,達成2024年順差目標8.6兆日元的約70%。若考慮其他進口項目變動,順差減幅可能調降至56%。
美日關稅協議中,針對部分農產品、汽車、軍事裝備和波音飛機等設有限額免稅,這將影響日本對美出口結構和規模,企業需重新評估供應鏈策略。
製藥與半導體產業面臨新挑戰
野村指出,日本製藥和半導體出口總額分別約4100億及5300億日元,半導體產品出口將很可能增收新關税,這將加劇兩國的爭議焦點。日本相關產業的出口政策及成本結構變動需密切觀察。
投資承諾與影響
日本承諾擴大對美投資至5500億美元,由美國引導的財務機構提供投資、貸款和擔保支持,促使投資最終由日本企業決定。投資額5500億美元被視為政府目標水準,實際推行與分配仍待觀察。
協議引發美國內部和全球供應鏈反應
野村評估協議將導致日本對美出口減少2.2兆日元,但促進美國農產品和製造業出口增加,尤其汽車行業承受相當壓力。企業需關注政策細節影響及供應鏈重組效應。
美日雙方對協議內容已現分歧
7月23日,美國白宮公布標題為《特朗普總統達成史無前例的美日戰略貿易投資協議》的文件,稱日方將每年額外購買逾100億美元的美國國防裝備,但日本內閣官房長官林芳正於7月24日記者會中明確表示,日方沒有額外購買計劃,顯示雙方在協議細節上仍存分歧。
野村觀點:白宮的說法並非對協議細節的客觀闡述,而是以利特朗普政府的角度編寫。投資與貸款擔保方案發放規模占總體極小部分,投資回報分布不均,可能引發國內疑慮及企業風險評估。
結語
美日貿易協議在關稅調整與投資承諾間取得一定成果,但未能完全消除貿易逆差。雙方在關稅稅率、投資具體落實及產業特殊安排上仍有諸多分歧,且美國國內政治因素與多邊經貿環境變化,將使本協議的長期推行充滿不確定性。
投資者應持續關注相關產業及政策動向,評估可能的風險和機遇。
參考資料:野村研究院報告,日本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新聞,美國白宮公告,CEIC數據,IQVIA全球醫藥報告,政治新聞及市場分析報導。
市場重要性與影響評估: 高影響 — 文章涉及美日雙邊貿易協議的重大關稅調整與投資承諾,對雙方經濟及相關產業具結構性影響。
影響範圍: 區域(亞太地區)及全球 — 涉及日本和美國兩大經濟體,並對全球供應鏈及國際貿易環境產生連帶影響。
影響時長: 中長期(3-12個月及12個月以上) — 協議執行及投資落實需時間,且會影響未來數年雙邊及多邊貿易政策。
市場敏感度: 部分已反映,但投資細節及關稅調整的實際執行情況仍存在不確定性,市場對相關風險與機會仍有低估可能。
投資策略:
- 短線(0-3個月):關注日本汽車製造商如豐田(7203.T)、本田(7267.T)等,因關稅下調激勵股價短期反彈。
- 中線(3-12個月):布局美國半導體與製藥產業ETF如SOXX(半導體)、XPH(製藥),受惠於協議中相關行業出口關稅降低及投資承諾。
- 長線(12個月以上):關注日美雙邊供應鏈重組,特別是半導體與高端製造業,建議持續跟蹤相關龍頭企業如東京電子(8035.T)、英特爾(INTC)及輝瑞(PFE)。
風險:
- 投資承諾細節尚未明朗,5500億美元投資資金的分配、管理與回報存在不確定性,可能影響協議執行效果。
- 雙方在關稅調整及特定產業(製藥、半導體)稅率上仍有分歧,可能引發後續談判僵局或貿易摩擦。
- 美國國內政治因素及多邊貿易環境變化(如中國與歐盟的反應)可能影響協議的長期穩定性。
其他觀點:
- 部分經濟學家認為15%的關稅仍屬偏高,可能抑制部分企業投資意願,短期內對日本出口仍有壓力。
- 評論指出,特朗普政府對投資控制的強調,可能使日本企業在美國投資面臨更嚴格監管與風險。
- 市場分析師提醒,雙方對於農產品、汽車等敏感品項的配額與免稅限額仍存爭議,需持續關注政策細節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