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傳出消息,美國政府計劃自2024年8月1日起,對所有自巴西進口的產品徵收高達50%的關稅。此舉主要因美國方面認為對巴西的貿易逆差現象嚴重,且現行對巴西的貿易策略缺少法律依據,因此政府正在尋求新的法律依據以支撐該關稅措施。
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USTR)已承認正在準備一項新緊急聲明,為這一高額關稅徵收提供法律基礎。消息顯示,此舉凸顯美國對巴西貿易逆差的擔憂,並且政治動機明顯。
巴西總統盧拉(Luiz Inácio Lula da Silva)則表示,巴西將盡速成立特別委員會應對美國單方面徵稅的貿易危機,準備和美國進行談判,若談判未果將採取對等反制措施,包括對美國出口巴西產品徵收相應關稅。
巴西外長高夫(Philip Gough)在世界貿易組織(WTO)表示,美方利用關稅措施干預其他國內政策是一種「深度干涉」,該措施已獲得40個國家的支持,且這類單邊制裁違反世貿組織的基本原則,將對全球經濟造成重大影響,同時可能引發全球價格鏈和經濟停滯的惡性循環。
美國提出徵稅理由存在爭議
美國方面強調,巴西對美國約有4100億美元的貿易順差,且雙邊關稅政策不對等,造成美國對巴出口產品長期處於不利地位,與美國進口額度不平衡。
然而,有關貿易數據支持的理由類似於政治動機,因巴西不是造成美國貿易逆差的唯一因素。且美國對巴西的貿易逆差多次被報導和討論,過往15年巴西對美國的貨物和服務貿易順差約為4100億美元。這一點也被美國企業界所質疑,認為美方忽略了雙邊貿易的複雜性。
巴西準備反制措施
面對美方的徵稅威脅,巴西政府已迅速成立特別委員會應對貿易風險,並正積極與美方進行談判,盼望能避免全面爆發貿易戰。若協商無果,巴西將根據《經濟互惠法》採取對等反制措施,將對美國出口巴西的產品徵收相同稅率。
巴西副總統阿克明(Geraldo Alckmin)與外交部長正與美方展開協商,但若美方堅持徵稅,巴西已準備反制並維護自身經濟利益。巴西經濟部門強調,即使斷絕與美國貿易,巴西也能通過多元貿易體系保持經濟穩定。
產業界擔憂關稅衝擊
巴西FGV基金會經濟教授羅賓森·岡薩雷斯(Robson Gonçalves)指出,此次新關稅措施將嚴重損害巴西穩固且具競爭力的出口行業,尤其是科技及電子產品產業。如果關稅超過25%,將使巴西企業在美國市場失去競爭力。
巴西電子產業協會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巴西對美出口約110億美元電子產品,若關稅實施,可能導致出口競爭力下降及整體產業鏈受損,甚至造成生產鏈斷鏈風險。
美巴貿易談判仍有變數
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的調查範圍涵蓋數位貿易、電子支付服務、不公平優惠關稅、反傾銷預防、智慧財產權保護及非法伐木等多項政策和做法。巴西則聲稱其徵稅政策並非針對美國單一國家,但這些措施均成為美方評估的重點。
整體而言,美巴雙方在貿易政策上的分歧尚未具體解決,新關稅措施實施或需經過多輪談判,且將顯著影響兩國經濟合作及相關產業發展。
參考資料:中央通訊社、世界日報、聯合報、財經日報、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公告、彭博社報導
市場重要性與影響評估: 高影響 — 美國計劃自2024年8月1日起對所有巴西進口產品徵收高達50%的關稅,且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USTR)已啟動針對巴西不公平貿易行為的301調查,該舉措涉及雙邊貿易重大政策調整,預期將對雙方經濟及相關產業造成顯著衝擊。
影響範圍: 地區(美國與巴西為主,影響拉美及全球貿易鏈)
影響時長: 中線至長線(3個月至12個月以上),因貿易調查與關稅措施需經多輪談判及法律程序,且產業鏈調整及市場反應持續發酵。
市場敏感度: 事件尚未完全被市場充分反映,尤其巴西政府正積極準備反制措施,且美巴雙方談判結果尚具高度不確定性,市場對後續發展仍存疑慮。
投資策略:
- 短線(0-3個月):避免直接持有高風險的巴西出口依賴美國市場的企業股票,尤其是巴西電子產品及農產品出口商,因關稅可能立即壓縮利潤空間。
- 中線(3-12個月):關注美國國內替代產業,特別是美國牛肉生產商及相關農業企業(如:Tyson Foods, TSN;Pilgrim’s Pride, PPC),因關稅可能提升其競爭力及市場份額。
- 長線(12個月以上):投資於全球多元化供應鏈及貿易環境穩健的產業ETF,如追蹤全球貿易及工業的XLI(工業ETF)及農業相關ETF(如DBA),以分散地緣政治及貿易政策風險。
風險:
- 雙邊談判可能陷入僵局,導致關稅長期存在,並引發貿易戰擴大,影響全球供應鏈穩定。
- 巴西反制措施可能影響美國出口至巴西的企業,雙方企業均面臨市場份額縮減風險。
- 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及通脹壓力可能因貿易摩擦加劇,推高消費者成本與生產成本。
其他觀點:
- 部分分析師認為,美國對巴西的高關稅是出於政治因素,且巴西與中國的貿易關係可能因美國施壓而進一步加強,從而改變全球貿易格局。
- 專家指出,巴西出口產品多元且具技術含量,長期關稅壁壘可能促使巴西加快供應鏈多元化及尋求其他貿易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