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美國關稅與巨額重組成本雙重衝擊,全球排名第四的汽車製造商Stellantis預計2025年上半年將錄得淨虧損約23億歐元,而去年同期則錄得盈利56億歐元。公司指出,其中約3億歐元虧損直接源於特朗普政府關稅政策,尤其涵蓋生產損失帶來的成本。
財務數據顯示,受關稅等因素影響,Stellantis第二季度於北美市場的銷售量同比減少約25%。該財報預警公布後,Stellantis股價下跌超過2%,盤中跌幅一度達0.54%。
領導層更迭與轉型挑戰
2025年5月,Stellantis任命Antonio Filosa為新任首席執行官 (CEO),接替於2024年12月突然離職的Carlos Tavares。Filosa將藉由推動關鍵轉型計劃,努力扭轉公司當前的經營困境。董事長John Elkann則繼續擔任董事會主席職務。
重組與關稅的雙重壓力
Stellantis的虧損主要來自兩大支出:首先是巨額33億歐元的稅前費用,集中於公司內部的重組開支及項目取消成本等。這些支出與公司戰略調整密切相關,例如取消部分純電動車型開發項目,及調整歐盟排放法規下的平台策略。
其次,來自美國關稅的直接打擊也不容忽視。2025年4月,特朗普政府宣佈對於進口汽車及零部件徵收25%的關稅,於2025年4月9日起正式生效。Stellantis表示,該政策將造成約3億歐元的虧損,主要因生產中斷和成本上升。此舉對公司在北美的業務產生顯著衝擊。
此外,Stellantis目前正面對美國市場庫存壓力及歐洲市場需求疲弱等多重挑戰,推動公司的經營表現急劇惡化。
重組舉措及未來展望
在新任CEO Filosa的領導下,Stellantis已著手優化產品結構與市場策略,計劃推出約20款新車型以提升競爭力,同時削減庫存與調整生產布局,期望恢復盈利能力。董事長Elkann亦強調將持續推動轉型,改善營運效率及利潤率。
儘管面臨巨大壓力,部分市場分析師仍認為,Stellantis的重組舉措為未來業績奠定基礎。Bernstein分析師Stephen Reitman指出,重組支出顯示公司正積極採取果斷措施,有助於提升未來營利能力。
另有分析師認為,相較於其他汽車製造商,Stellantis在美國擁有較高的本地化生產能力,且遵守與墨西哥及加拿大的貿易協定,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衝關稅衝擊。
不過,Stellantis歐洲負責人Jean-Philippe Imparato警告,由於輕型商用車進入電氣化轉型過程緩慢,公司或面臨最高達26億歐元的歐盟碳排放罰款風險。
參考資料:Stellantis官方新聞稿、路透社報導、《華爾街見聞》、新浪財經、Bernstein分析報告、Stellantis官網最新公告
市場重要性與影響評估: 高影響 — Stellantis因美國關稅及重組成本導致2025年上半年淨虧損23億歐元,且2024年淨利潤大幅下滑70%。此為全球第四大汽車製造商的重大財務衝擊,並涉及政策變動與企業轉型挑戰。
影響範圍: 全球,尤其集中於北美市場及歐洲市場。
影響時長: 中線(3-12個月)至長線(12個月以上),因關稅影響及轉型策略將持續影響公司營運與市場競爭力。
市場敏感度: 部分已反映於股價,惟關稅持續影響及新任CEO推動轉型策略的成效仍被低估,存在不確定性。投資策略:
- 短線(0-3個月):觀察Stellantis(NYSE: STLA)股價因第二季銷量下滑及關稅影響的波動,謹慎持股或逢低布局,利用市場波動尋找短期交易機會。
- 中線(3-12個月):關注Stellantis新任CEO Antonio Filosa推動的產品組合優化及庫存管理策略,預期隨轉型計劃推進,營運效率改善及市場份額回升,建議持續關注STLA及相關汽車製造ETF如Global X Autonomous & Electric Vehicles ETF(DRIV)。
- 長線(12個月以上):鑒於汽車產業電動化及多能源平台轉型趨勢,推薦布局具備電動車技術與全球供應鏈優勢的汽車龍頭企業,包括Stellantis(STLA)及其他美國、歐洲大型汽車製造商,利用結構性轉型機會。亦可關注相關電動車及汽車零部件供應鏈ETF。
風險:
- 美國持續的進口汽車關稅政策可能延長並加重成本壓力,影響Stellantis北美市場營運及利潤。
- 全球汽車市場需求疲弱與庫存壓力,尤其北美銷量下滑25%,可能拖累短期業績恢復。
- 新CEO推動的轉型策略成效存在不確定性,若市場反應不佳或執行不力,將影響公司長期競爭力。
其他觀點:
- 部分分析師認為,Stellantis在美國市場具備較高本地化生產能力及與墨西哥、加拿大的貿易協定優勢,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關稅衝擊。
- Bernstein分析師指出,公司積極採取果斷重組措施,有助提升未來獲利能力,長期前景仍具吸引力。
- 亦有觀點提醒,輕型商用車向電氣化轉型進度緩慢,可能帶來約26億歐元碳排放罰款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