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與美國達成零關稅貿易協議 新關稅稅率擬降至約20%

泰國正接近與美國達成一項關鍵貿易協議,旨在避免其出口商品遭遇高達36%的反傾銷關稅。該協議對泰國出口導向型經濟具重大意義,預期新關稅稅率將降至約20%,維持與鄰近市場一致水平。

據報道,美國總統特朗普宣布,將自8月1日起對泰國進口商品徵收36%的關稅。

週二,泰國財政部長Pichai Chunhavajira表示,與美國的貿易談判已進入「最後階段」,完成超過90%進程,預計將在數日內結束。泰方計劃近日向美國貿易官員提交補充說明及最終細節,爭取於8月1日新關稅生效前公布協議內容。

美國是泰國2024年最大出口市場,佔總出口量約18%。Pichai指出,泰方已向華盛頓提供「幾乎所有」需求的信息。在關稅談判的90天窗口期內,企業提前銷售已推動泰國今年前5個月出口增長約15%。若協議最終達成,將極大緩解投資者對泰國經濟前景的憂慮。

談判臨近收尾,期望稅率與鄰國看齊

據泰國商會透露,泰國政府已將對美國商品實施零關稅的清單從原有的60%以上擴大至約90%,大幅增加對美國國內需求產品的採購,包含農產品、化工天然氣及飛機,並承諾加碼對美國的投資,涵蓋特朗普支持的阿拉斯加天然氣項目。商會預計,這些新提案有望在三年內將貿易順差減少70%,並於五年內實現貿易均衡。

據談判領導人Pichai透露,目前談判僅剩最後部分收尾工作。他表示:

「今天或明天應是最後的衝刺階段,只剩下一點點工作。」

對對方提出的解釋與要求,他表示將審核確保所有內容真實完整。

Pichai期望泰國能取得與鄰國相當的新關稅稅率。

此前據報,美國總統特朗普已宣布與越南達成20%關稅協議,與印度尼西亞達成19%關稅。若談判失敗,泰國將面臨36%稅率,將成為東南亞地區最高的貿易壁壘之一,嚴重削弱其出口競爭力。

經濟與政治不確定因素下的關鍵協議

為在最後階段的談判中取得有利結果,泰國已增加對美國的讓步力度,力求從最大限度地降低反傾銷關稅對其經濟的衝擊。泰國去年對美國貿易順差高達460億美元,此為本次貿易摩擦的核心問題之一。

這項貿易協議的達成,正值泰國經濟面臨內部壓力關鍵時刻。泰國持續受困於該地區最高水平的家庭債務和疲軟的國內消費。此外,總理Paetongtarn Shinawatra近期因涉足與柬埔寨邊界爭端中被法院暫停職務,加劇投資者對政治不確定性的憂慮。

談及是否在美國高層會談後提出新要求,Pichai表示:

「他們並非要求更多,而是期望清單明確——如何制定政策及如何處理相關問題。」

他強調政府正評估是否有能力滿足這些期望。

風險提示及免責聲明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本文不構成個人投資建議,也未考慮到個別用戶特殊的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用戶應謹慎評估文本中任何意見、觀點或結論是否符合其具體情況。據此投資,風險自負。

參考資料:彭博社、雅虎財經、中央廣播電視總台財經新聞、華爾街見聞等公開資訊綜合整理。

市場重要性與影響評估: 高影響 — 此次泰國與美國達成零關稅交易協議,並將新關稅稅率降至約20%,屬於重要的貿易政策變動,對雙方出口市場及區域經濟格局具顯著影響。
影響範圍: 區域(亞洲-美國貿易關係)及全球(因美國為全球最大消費市場,影響全球供應鏈與貿易流向)。
影響時長: 中線至長線(3-12個月至12個月以上),隨貿易協議生效與執行,將逐步影響市場與經濟結構。
市場敏感度: 部分已被市場預期(美國及區域貿易談判持續關注),但泰國關稅率由36%大幅降至20%屬於低估情況,市場可能尚未充分反映其正面影響。
投資策略:

  • 中線(3-12個月):關注泰國出口導向產業如農業、化工及航空設備供應鏈相關股票,因關稅降低將提升出口競爭力,建議可考慮投資泰國主要出口企業及相關ETF。
  • 中長線(3-12個月至12個月以上):投資美國進口替代產業的相關企業,尤其受惠於泰國增加對美國採購需求的產業,如高端製造及工業設備,相關美國上市公司可留意。
  • 長線(12個月以上):考慮亞洲區域供應鏈重組趨勢,布局受惠於區域貿易自由化的ETF,如iShares MSCI ASEAN ETF(EIDO)及追蹤東南亞出口企業的基金。

風險:

  • 談判最終條款仍未完全確定,若美國高層政治變動或政策調整,可能導致協議條件變化,影響預期收益。
  • 泰國國內政治不穩定及地緣政治風險(如鄰近地區衝突)可能影響投資者信心及出口表現。
  • 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及通膨壓力可能抑制消費需求,進而影響出口增長。

其他觀點:

  • 部分專家認為,雖然泰國關稅降低利好出口,但零關稅條款可能伴隨市場開放壓力,對部分敏感產業構成挑戰。
  • 有觀點指出,此次協議反映美國調整對亞洲貿易策略,未來可能推動更多區域經濟合作與競爭。
風險提示及免責聲明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不構成任何個人投資建議,亦未考慮到個別用戶特殊的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用戶應考慮本文中的任何意見、觀點或結論是否符合其特定情況。據此投資,責任自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