債券市場近期香港投資者視角的調整思考

近期債券市場快速調整的本質原因在於風險偏好轉換、資金波動及槓桿切換。

一、「反內卷」預期推升市場風險偏好,隨著加快西藏布江下游水電工程開工,需求端刺激預期回暖,實體商業商品與權益資產快速上揚,風險偏好提升,形成對債券市場的壓制。

二、6月資金利率波動擴大,自6月中旬以來,資金利率出現顯著波動,交易所利率和長期基準利率於6月中旬回升至較高水準,資金對利率變化反應敏感,加劇近期債市調整過程,資金波動呈擴大趨勢。

三、債市調整過程中,負債端結構不穩定,配置盤與交易所槓桿切換活躍,交易所大幅加大賣出與買入,整體看,債市短期衝擊更多來自於資金與情緒,基本面影響較弱,「反內卷」相關政策推進情況及未來效果,是債市中期關注的問題。

宏觀視角下理解「反內卷」或通過壓低物價變相降低企業實際融資成本。中國人民銀行通過降準降息促使廣義貸款利率下行,成為2022至2024年債券市場調控主線。2022年初至2023年底,央行累計降準200基點、降息70基點,2024年央行通过「手工補充準備金」等政策規範非銀行存款類流動性利率擠壓,推動短長端廣谱利率趨勢下降。然而,過去數年降息對實體傳導效果不強,主要原因為即使央行下調名義利率,但價格上升壓制融資成本,使得企業承擔的實際融資成本仍然偏高。2025年除正常降息外,通過物價提升反向降低企業實際融資成本或將成為更重要因素,物價回升對債券市場而言可能是中期需關注的變量(第四季度或是反內卷政策效果驗證時間點)。

當前資產再配置多發生於結構層面,但中期視角看,該行為趨向於向居民擴散或進一步分流債市資金。不論是減倉債市(理財防禦性負債基金)還是加倉權益資產(固收+理財基金及混合型基金提升權益倉位)更多發生於結構層面,但中期視角看,資產再配置行為或向居民分流債市資金。

2021-2024年居民通過購買貨幣基金、理財產品等形式進入債券市場,特別是「手工補充準備金」改革後,固收類資管產品規模明顯擴容,增加資金進入債市。2025年固收類產品回報明顯減弱,居民開始尋找更有性價比的替代資產,對股債混合型產品的配置需求提升,或進一步分流債市資金。

短期內受風險偏好及情緒衝擊後,債市再度持續大幅調整概率下降。未來需關注幾點:一、10年國債或面臨超跌反彈機會,若10年國債下跌約1.6%,反彈需新一輪降息等事件催化(該概率處於下降趨勢);二、信用債利差可能告一段落,特別是超長信用債及科創債ETF成分券臨近盈利窗口;三、債券市場真實壓力可能不在三季度,因8月或是政府債供給高峰,貨幣配合財政需要保障流動性,如債市調整加劇央行可能再次啟動買債,四季度或為風險窗口,政府債供給下降後流動性對估值的影響下降,同時迎來反內卷效果驗證期,CPI、PPI或有回升風險。

參考資料:美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央行2022-2024年降準降息政策、中國人民銀行公告、2025年固收產品及信用債市場展望、債券ETF市場發展報告與中銀香港金融市場數據。

市場重要性與影響評估: 高影響 — 本文深入分析近期債券市場調整的多重結構性因素,包括政策面(中美央行貨幣政策調整)、資金面波動及槓桿切換,涉及宏觀經濟與金融市場基本面變化,對債券市場中短期走勢及資產配置有顯著影響。
影響範圍: 地區性(中國大陸、香港)及全球市場(美國債券市場及全球資金流向)。
影響時長: 中線(3-12個月)至長線(12個月以上,結構性趨勢)。
市場敏感度: 部分因素已部分反映於市場(如美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近期小幅上升至約4.4%),但中國貨幣政策寬鬆力度及其對債券市場的中期影響尚未完全被市場充分消化,尤其是中國政府債券供給結構調整與政策效果驗證期(2024年下半年至2025年)仍具不確定性。

投資策略:

  • 短線 (0-3個月):利用美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近期小幅反彈,選擇短期高質債券ETF如iShares Short-Term Treasury ETF (VGSH)或PIMCO Enhanced Short Maturity Active ETF (MINT)降低利率波動風險。
  • 中線 (3-12個月):關注中國人民銀行持續推動的貨幣寬鬆政策及政府債券發行節奏,適度配置中國政府債券及高評級企業債券,可考慮購買中國債券ETF如iShares China CNY Bond ETF,或香港本地債券基金以捕捉流動性改善及利率下行趨勢。
  • 長線 (12個月以上):鑒於中國發行大量超長期國債支持基建及經濟轉型,建議適度配置超長期國債及相關債券基金,利用其收益率曲線長端溢價,並兼顧香港作為亞洲債券發行中心的地位,配置香港綠色及可持續債券資產以捕捉結構性增長機會。

風險:

  • 美國及全球通脹反彈風險,可能導致美債收益率進一步上升,壓制債券價格。
  • 中國經濟增長放緩及房地產市場不確定性,可能削弱債券市場需求及信用風險上升。
  • 政策效果驗證期存在不確定性,若貨幣寬鬆未能有效促進實體經濟,債券市場可能面臨流動性及估值壓力。

其他觀點:

  • 部分市場觀點認為中國債券市場的政策支持力度仍不足,需密切關注未來政策調整及實施細節。
  • 另有分析指出全球債券市場正面臨結構性調整,投資者應加強資產多元化及主動管理策略,以應對波動性加劇。
風險提示及免責聲明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不構成任何個人投資建議,亦未考慮到個別用戶特殊的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用戶應考慮本文中的任何意見、觀點或結論是否符合其特定情況。據此投資,責任自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