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連接保險資金與實體經濟的重要橋樑,保險資管公司業務重心正逐步發生變化,折射出保險資產服務向實體經濟投資模式的調整。
數據顯示,2024年上半年,保險資管機構債權投資計劃數量與規模持續下滑,股權投資計劃及私募股權基金規模均大幅增長。同時,資產支持計劃等資產證券化業務持續擴大,這些投資類別均為新型資產管理業務,直接投向實體企業項目。
業內人士指出,在新舊動能轉換進程中,保險資金的投資方式也需與時俱進,不斷創新以應對時代趨勢與市場需求。目前,保險資管聚焦股權投資與盤活存量資產兩大領域,既助力經濟新動能,也提升自身發展的新動力。
債權計劃登記持續減少
根據證券時報·券商中國記者近日獲得的官方行業數據,2024年上半年,保險資管機構共登記債權投資計劃(簡稱“債權計劃”)137只,登記規模2122億元,分別同比下降23%及24.5%。這是自2022年以來,債權計劃連續第四年出現業務量減少。
債權計劃是保險資產管理最早開展的另一類投資業務,一方面連結保險資金,另一方面滿足基礎設施項目的融資需求,是過去十多年保險資管公司主力業務。2021年債權計劃登記量最高,達528只,登記規模約9600億元。
2022年債權計劃登記規模首次下滑,降至8712億元,同比減少9.9%;登記數量485只,同比減少約18.1%。2023年繼續下滑,登記債權計劃444只,規模7357億元。2024年進一步下降至375只,規模6177億元。
保險資管人士向證券時報·券商中國記者分析,近年債權計劃業務逐漸減少,主因包括:一是新增基建及債權類融資需求項目減少;二是資金面寬鬆,相對銀行貸款等方式成本優勢不再;三是從保險資金角度來看,債權計劃的收益率近年顯著下滑,風險偏好降低。
業內人士稱,新登記債權計劃平均收益率已降至“3%+”水平,能達4%以上的比較少,一些優質資產項目的收益率已降至“2%+”。
向資產證券化業務轉型
據了解,存量基建項目運營主體若發行債權計劃,募集資金一般用於項目建設用款、存量債務置換及補充融資主體的營運資金,新增項目則用於項目建設等。
從新登記債權計劃看,越來越多資金投向綠色、新型基建和新經濟類項目,如風光電類基礎設施、物聯網、數據中心等。
對於存量基建,保險資管公司正圍繞盤活存量需求,逐步開展資產證券化業務。目前,保險資管的資產證券化業務主要包括兩類:一類是資產支持計劃,廣泛開展;另一類是國內資產甄別家庭保險資管批量試點展開的交易所資產證券化(ABS)及不動產投資信託基金(REITs),基本業務均由保險資管機構作為受託人設立資產支持計劃,以基礎資產產生的現金流為還本付息支持,面向保險機構及合格投資者發行收益憑證。
從資產支持計劃來看,自2021年9月從註冊制改為登記制後,該類業務快速發展。證券時報·券商中國記者據中保登統計發現,2021年登記的資產支持計劃規模首破千億元,達1500多億元;2022年突破3000億元;2023年增至4600億元。2024年資產支持計劃登記數量持續增加103只,登記規模達4200億元,依舊處於高位。今年上半年,該類業務仍快速增長。
在資產證券化業務加快能量建設,是保險資管業共識。一位大型保險公司首席投資官表示,過往債權投資更多基於信用分析,主要關注融資人的主體信用,現正下沉至“資產”層面,強調底層資產的現金流,這對保險資管機構和險資的能力而言,是一個相對新課題。
股權投資業務快速增長
在債權計劃業務萎縮的同時,保險資管的股權投資業務卻實現明顯快速增長。
保險資管公司的股權投資業務主要包括股權投資計劃和私募股權基金。證券時報·券商中國記者獲得的數據顯示,上半年,保險資管機構共登記股權投資計劃11只,同比增加6只,增幅達120%;登記規模268億元,同比增幅188%。登記保險私募股權基金3只,規模250億元,分別同比增長50%和524.9%。
近年來,新成立股票產品的保險資管公司持續擴圍。證券時報·券商中國記者據中國保險資管業協會官網數據統計發現,11只股權計劃中有8家保險資管機構登記,其中中保投資公司登記3只,含中保投資-融瑞股權投資計劃、中保投資-信雲股權投資計劃、中保投資-智算股權投資計劃;中意資產登記2只;華夏久盈資產、國壽投資、民生通惠資產、招商信諾資管、人保資本、泰康資產也分別登記1只股權計劃。
上半年登記的3只保險私募股權基金分別為太保資本——太保戰新忠購私募基金(上海)合夥企業(有限合夥)、平安基礎產業——平安銀髮股權投資基金(北京)合夥企業(有限合夥)、太保資本——太保鉆穩一期私募投資基金(上海)合夥企業(有限合夥)。
在投向方面,保險資金聚焦規模大、週期長、來源穩定的優質項目增多,特別是在金融“五篇大文章”、新質生產力、新經濟等方向上的項目持續增多。上述新登記的股權計劃、保險私募股權基金中的投向基本延續此趨勢。
國壽資產連續多年建立股票計劃數量位居行業首位。相關公司負責人接受證券時報·券商中國記者專訪時表示,國壽資產已將股權業務作為未來重要資產配置方向之一,計劃未來股權投資成為保險資管機構最核心的競爭力和投資競爭的新高地。
近期,國壽資產副總裁秦曉在證券時報·券商中國記者參訪中表示,經濟發展模式中的新舊動能轉換進程,意味著原有的債務驅動時代轉變為權益驅動時代。在服務國家戰略與支持實體經濟過程中,保險資金的投資方式也需適應時代的新需求。
“開發股權投資計劃的難點主要在於優質資產篩選、交易結構設計及投後跟蹤管理。”國壽資產前述負責人指出,保險資金的負債特性和剛性成本決定了相對於其他類型的資金風險容忍度偏低,對期間穩定收益的需求更高。由於優質項目相對較少,競爭激烈,必須尋找合適的優質資產並通過交易結構設計匹配保險資金的偏好,這也是股權投資業務管理人核心競爭力所在。
參考資料:證券時報·券商中國報道,中國保險資產管理業協會官網數據,中國銀保監會財報,聯合資信經濟研究所整理
市場重要性與影響評估: 高影響 — 文章揭示中國保險資產管理行業正經歷結構性轉型,債權投資縮減與股權投資快速擴張,反映政策導向與市場需求變化,對中國及相關資本市場具有顯著影響。
影響範圍: 本地(中國)及區域(亞太)市場為主,對全球資本流動亦有間接影響。
影響時長: 中線至長線(3-12個月至12個月以上),因轉型趨勢持續且涉及資產配置結構調整。
市場敏感度: 目前市場對保險資產管理股權投資加速擴張趨勢仍部分低估,尤其是新型基建、綠色經濟及資產證券化領域的潛在增長動能。投資策略:
- 短線(0-3個月):關注中國保險資產管理公司相關股票及ETF,尤其是已公告擴大股權投資規模的龍頭機構,利用市場對債權投資縮減的短期調整波動尋找低吸機會。
- 中線(3-12個月):加碼中國資產證券化(ABS)及不動產投資信託基金(REITs)相關標的,因保險資產管理機構資金正快速流入這些領域,受益於政策支持及資產配置需求增長。
- 長線(12個月以上):重點布局新型基礎設施、綠色能源、物聯網及數據中心等新經濟資產相關股票與基金,這些領域為保險資產管理股權投資的未來核心增長點,符合中國經濟轉型及可持續發展趨勢。
風險:
- 政策風險:中國監管政策若出現調整,尤其是資產證券化及股權投資限額變動,可能影響資金流向及市場情緒。
- 市場波動風險:股權投資擴張帶來的市場波動性增加,尤其在宏觀經濟不確定性加大的背景下,可能影響保險資產管理公司的資產價值與收益表現。
- 收益率下降風險:債權投資縮減與股權投資收益率偏低的趨勢,可能壓縮保險資產管理機構整體收益率,影響其長期穩定性。
其他觀點:
- 部分專家認為,保險資產管理行業轉型加速,將促進中國資本市場深化與多樣化,長遠看有利於提升市場效率與資本配置質量。
- 亦有觀點指出,股權投資擴張需配合嚴格的風險管理與資產評估機制,否則可能引發資產泡沫及信用風險累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