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創新藥出口熱潮未歇 滬港醫藥板塊強勢反彈下半年三大催化劑將持續推動增長

中國創新藥板塊近期經歷深度估值調整,政策利好刺激海外交易激增,推動板塊今年強勢反彈。

市場數據顯示,截至7月24日,A股創新藥指數大幅反彈超過40%,部分個股漲幅達5倍以上。港股恒生醫療保健指數漲幅約73%,醫藥板塊大幅跑贏恒生指數約24%。

據追風交易台消息,諾富前海證券分析師Linda Shu最新研報指出,中國正演變成全球創新製藥核心基地,目前估值雖處歷史高位,但尚未完全反映出業務發展(BD)交易所帶來的強大催化力。

研報預計,下半年全球肺癌領域重要學術會議WCLC與歐洲腫瘤藥學會ESMO將公佈多項關鍵數據,2028-2032年間專利到期期壓力將催生更多BD機會,政策環境也有望改善臨床試驗加速,這些因素將持續點燃市場熱情。

政策紅利加速海外開放行業活力 市場估值仍有提升空間

創新藥板塊的強勁表現與近期政策利好密不可分。7月1日,國家醫保局、國家疫苗委聯合發布《支持創新藥高質量發展的若干舉措》,提出完善醫保支付政策、優化審評審批流程等多項舉措,並將“商業健康保險創新藥目錄”納入政策框架。

此外,醫藥板塊亦受益於醫保目錄持續擴容及中國創新藥企業加速海外上市步伐推動。數據顯示,上半年國產創新藥海外交易總額達484億美元,接近去年全年水平,創歷史新高。

中國製藥板塊經歷頗為強勁的反彈,估值已呈現明顯修復。A股醫藥板塊的遠期市盈率達57倍,超過五年均值約40%標準差。港股醫藥板塊的反彈更為強勁,遠期市盈率達39倍,已觸及五年均值以上1倍標準差位置。

儘管估值偏高,諾富認為重估仍未完成,核心邏輯在於中國藥企正快速演變成全球醫藥創新的重要平台。

一方面,國內存在龐大的未滿足醫療需求;另一方面,2028至2032年期間,許多跨國藥企(MNCs)將面臨核心產品專利到期期壓力,促使它們積極尋求與中國創新藥企合作,藉以掌握豐富的本土創新管線,成為理想合作夥伴。

下半年三大催化劑:會議、BD及政策

醫藥板塊估值雖升,諾富前海證券認為目前估值尚未完全反映業務發展爆發力。

報告預計,基於強勁的產品管線和臨床試驗進展,預計2026-29年間將有多個新藥上市,屆時將帶動2H25數據應能支持更多業務發展機會。

該行覆蓋的醫藥公司2025年前剔除私募股權(PE)後的平均倍數為26倍,預計2025至2027年平均盈利復合年增長率18%,淨利增長11-13%。

諾富預計這三大催化劑將支撐下半年醫藥板塊的領漲趨勢。

首先,密集的學術會議將成為展現中國創新成果的舞台。市場密切關注將於9月和10月召開的世界肺癌大會(WCLC)和歐洲腫瘤醫學學會(ESMO)年會,預計屆時將有多家公司發布重磅臨床數據,成為股價直接催化劑。

其次,海外授權交易預計將持續活躍。例如,翰森製藥近期成功將其GLP-1藥物授權給Regeneron和默沙東(MSD),中國生物製藥透過收購LaNova Medicines獲得具爆發力的早期資產管線,這些交易不僅帶來可觀收入,更重要的是驗證了中國藥企的研發實力,有助提升整體估值。

最後,政策環境持續向好。市場期待監管機構推出更多利好政策,以加速創新藥的臨床試驗及審批流程,進一步縮短研發週期,使創新成果更快惠及患者及促進收入增長。

從基本面來看,領先的製藥公司正進入收割期。諾富預測,其覆蓋公司2025年上半年產品銷售額平均增長約11.2%,與市場預期基本一致,上半年簽署的多個BD項目收入預計將於下半年開始入賬。

展望2025至2027年,得益於新藥上市及常態化的BD收入,以及運營效率提升,諾富預計覆蓋的龍頭藥企平均盈利複合年增長率(CAGR)將達約18%。

基於此,該行上調了七家製藥公司2025-2027年息稅前利潤(EBIT)預測,並上調了2028-2032年的EBIT複合年增長率。

~~~~~~~~~~~~~~~~~~~~~~~~

參考資料:諾富前海證券研究報告、A股及港股醫藥板塊行情數據、國家醫保局政策公告、中國證券市場最新交易數據

市場重要性與影響評估: 高影響 — 中國創新藥出口及醫藥板塊近期強勁反彈,政策利好加速海外開放,全球肺癌學術會議與BD機會推動中長期成長。
影響範圍: 全球 — 涵蓋中國本土、香港市場及全球醫藥創新與交易活動。
影響時長: 中線至長線 — 3至12個月至12個月以上,結合下半年重要學術會議及2028-2032年專利壓力期的結構性增長。
市場敏感度: 低估 — 市場對中國創新藥出口與BD潛力估值仍有提升空間,尤其是醫藥板塊反彈幅度顯著,長期成長預期未完全反映。

投資策略:

  • 短線 (0-3個月):重點關注9月和10月全球肺癌大會(WCLC)及歐洲腫瘤醫學會(ESMO)帶來的學術數據發布,選擇受惠於創新藥數據公布的生物科技及醫藥股,追蹤相關ETF如iShares Nasdaq Biotechnology ETF (IBB)或SPDR S&P Biotech ETF (XBI)以捕捉短期行情。
  • 中線 (3-12個月):配置港股及A股中醫藥創新龍頭,如港股恒生醫藥指數(HSI Healthcare Sub-index)成份股,以及A股創新藥和醫療器械龍頭,利用政策紅利和海外授權交易推動業績增長。密切關注醫保政策優化及審批流程加速帶來的業務擴張。
  • 長線 (12+個月):聚焦中國創新藥全球化進程及專利到期帶來的BD機會,選擇具研發實力且具跨國合作潛力的龍頭藥企,預期2028-2032年專利期壓力催生更多BD項目,推動估值重估。可考慮全球大型製藥龍頭如羅氏(Roche, ROG)、輝瑞(Pfizer, PFE)及默克(Merck, MRK)因其與中國創新藥企合作增長潛力。

風險:

  • 國內醫療需求尚存在不確定性,尤其基層醫療資源不足可能限制部分創新藥的市場滲透速度。
  • 跨國藥企專利壓力及多國監管政策變動,可能影響BD合作節奏和收益預期。
  • 全球宏觀經濟波動及地緣政治風險可能影響資本市場對醫藥板塊的風險偏好。

其他觀點:

  • 部分分析師認為中國創新藥估值偏高,需警惕短期業績不及預期的調整風險。
  • 專家指出,全球肺癌及腫瘤治療領域創新快速,持續關注新療法臨床數據將是投資關鍵。
風險提示及免責聲明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不構成任何個人投資建議,亦未考慮到個別用戶特殊的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用戶應考慮本文中的任何意見、觀點或結論是否符合其特定情況。據此投資,責任自負。